實用文檔>初一語文《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初一語文《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時間:2024-10-18 04:18:35

    初一語文《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初一語文《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初一語文《羚羊木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課文中的有關字詞字音。

      2、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3、聯系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啟示。

      教學重點:

      1、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2、品評是非,獲得對人生有益啟示。

      教學難點:

      探討“站在父母角度,考慮解決矛盾的方式。”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分角色朗讀課文的方法,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設置情境,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張揚,分組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啟示。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家庭矛盾沖突的表象,提高認識,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獲得對人生有益啟示。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預習導學

      同學們,你有最要好的朋友嗎?你們互贈過禮物嗎?我們都明白擁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濃郁的親情則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財福,可是現實生活中偶爾的分歧、沖突、使得純真、美好的友情承受無助、無奈的傷害,這時,我們該怎樣去面對,又會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一個因羚羊木雕而引發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無奈傷心甚至眼淚。

      1、作者簡介

      張之路,1945年生,山東諸城人。196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院物理系。曾任中學教師多年。1982年調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現任該廠文學部主任。1977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有電影文學劇本《霹靂貝貝》《磨表》《傻鴨子歐巴兒》及同名中篇小說,話劇《雙龍花盆》,童話集《野豬的首領》《大鼻頭和黑眼圈》,小說集《在樓梯拐角》《題王》,長篇小說《第三軍團》等。1992年被登錄于國際兒童讀物聯盟榮譽名冊。

      2、基礎知識

      (1)給加點字注音

      抹(mǒ) 攥(zuàn) 逮(dǎi) 怦怦(pēng) 寒顫(zhàn)

      犄角(jī)

      (2)解釋下列詞語

      形影不離:像影子跟隨身體,一刻也不分離。形容彼此關系極為密切。

      自作主張:做事不與別人商量,按自己的意見決定。

      仗義:講義氣,有為友誼而甘愿擔風險或犧牲自己的利益的氣概。

      不可抗拒: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擋。

      (3)本文所敘故事是圍繞羚羊木雕而展開的。故事情節由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組成。請同學思考文章的情節脈絡是怎樣的?

      本文的結構脈絡是:

      開端——贈送木雕(插敘)

      發展——父母逼索木雕

      高潮——索要木雕

      結局——歸還木雕

      插敘: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展開情節和刻畫人物,暫時中斷敘事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內容。

      (4)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

      我、爸爸、媽媽、奶奶、萬芳、萬芳媽媽。

      (5)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么事情?

      “我”把羚羊木雕贈送給了最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吧羚羊木雕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

      (6)從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我”和萬芳是最要好的朋友?

      上幼兒園時,就形影不離,被語文老師稱為“合二為一”;上星期,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后心里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愿。

      二、分角色朗讀,人物性格。

      1、明確角色

      四人扮演——我、媽媽、爸爸、敘述者。

      朗讀要求:

      揣摩人物心理,讀準語氣、語調

      2、朗讀指導

      媽媽:那只羚羊哪兒去了?(突然)

      (要讀出媽媽的心情,就要聯系全文好好體會。讀過全文知道,那是多么名貴的木雕,是從非洲帶回來的,是家里的一個寶貝,媽媽的脾氣又是那樣沉不住氣,一旦發覺女兒桌子上的羚羊不見了,那是什么心情?是氣憤、焦急的。再調動生活經驗,假如丟了錢包,一個人的心情。了解了這些,才能把這個句子的感情讀出來。)

      我:爸爸不是說給我了嗎?(小聲地)(我面對媽媽的質問,心理非常害怕。)

      3、學生自由朗讀

      4、由同學們推舉朗讀好的在班上表演,情景再現。

      課堂小結:

      我們要學會和他人相處,才能學會生活。只要彼此間多一些理解,多一份關愛,才會所多彼此間的距離。你要能夠站在人生高度去面對身邊所發生的一切,你就會慢慢領悟人生的真諦。

      第二課時

      一、品讀課文,情景再現

      1、這篇課文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對這件事情的態度是怎么樣的?

      媽媽——重財輕義、嚴厲、對孩子不信任;

      爸爸——冷酷、持重和媽媽一樣重財輕義;

      我——重情義卻軟弱無奈;

      萬芳——善良,仗義;

      奶奶——理解孫女,明事理,但力量有限。

      2、結合文中人物對贈送木雕這件事,請你評說一下他們的性格

      二、感知主題,探究寫法

      1、本文寫了發生在三個時間的三件事情,作者是如何安排布局的?

      萬芳拿自己的新褲子來換“我”的破褲子,是上星期的事。送羚羊木雕,是昨天的事。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是今天的事。作者開頭就寫媽媽追問“那只羚羊哪去了”,是氣憤緊張,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穿插上星期的事情使文章情節緊湊。文章用了插敘的記敘順序。作者用了第一人稱敘述,人物的出場順序有先有后,使文章波瀾起伏。

      2、作者善于通過人物的動作描寫和景物描寫來刻畫人物心理,借助議論性語句來表現人物內心,請找出并分析?

      (1)“開推媽媽的糖盒,冒著雨飛快地跑出門去”“我手里攥著萬芳送給我的小刀”“我輕輕地敲了敲門”“我站了過道里不肯再往前走”“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這些動作刻畫出“我”被逼無奈的痛苦心里。

      (2)“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戰,路上一點聲音都沒有。”作者以冷冷的月光和周圍的寂靜烘托心情的哀傷。

      三、課文延續

      我痛苦地離開了萬芳,回到家里,“我”會對爸爸、媽媽說些什么?爸爸、媽媽、奶奶會有什么反應?四、課堂總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沖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后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在表現手法上最大的特點是,作者的觀點在文中含而不露。在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時,總是讓人物自己出來說話、出來行動,用人物自己的言行來說明問題。本文采取第一人稱,有些心理活動就可以直接向讀者表露,使人有自然、親切之感。

      四、課外拓展

      成長的橋陳敏

      我記事很晚,所有關于童年的記憶,差不多都在父母與別人閑談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上學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親,問:“老師今天講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擠出三個字:“腳板印。”母親又問一起回來的某某,她說,“老師要我們腳踏實地,好好學習。”大家一陣笑,我也跟著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貴的花瓶,我把碎渣掃到地板中央,再搬個小凳老實地坐在旁邊。母親回來生氣地責罵時,我振振有詞地說,“老師講要表揚誠實的孩子,您卻批評我!”母親忍不住撲哧笑了。

      也許智商有限加上讀書不用心,雖然花了時間做了副努力的樣子,小學時成績并不理想。別人家的父母見了面總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邊訕笑一邊借機脫身,回來了他們彼此安慰說,孩子老實,心眼又好,讀書也自覺,就別逼她了。那時真想把課本煮了熬湯喝,像皮皮魯那樣,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法子讀好書。

      懵懵懂懂長到九歲,我的思想第一次發生重大轉折。

      那年,春天的花開得特別艷,尤其我家向陽的窗臺下(那里有個半米寬的窄臺)花朵更是美不勝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卻忽略了扳著的窗子是沒有插銷的。一分鐘后那扇要命的窗子開了,把我像球一樣從二樓拋下去做了自由落體運動;仙人掌又火上加油,落地時我已變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來聽說,是好心的行人送我進了醫院。私下以為嫌我笨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竟在柜臺內暈倒了,蘇醒過來跌跌撞撞推開同事就往醫院跑;而父親一臉煞白,騎單車撞到了電線桿,爬起來車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沖……那天醫生差點下死亡通知書,警告病人必須一直保持清醒意識。于是父母每隔一個小時(tǎn)(tè)不安地喚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墜落的我,就被父母一聲一聲、柔和而又有力、平緩而又焦慮、摻雜著心疼與希翼的呼喚拉回了這鳥語花香的世界。

      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個全年級第一。鄰居說這一摔沒留個后遺癥已是萬幸,想不到還摔開了竅,變聰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時的昏迷中母親帶淚的呼喚,父親緊握我的手的力量,是一睜開眼他們憔悴面容上的極大喜悅,與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淚水,讓我一剎那間長大了。我才知道我對父母是那樣重要。心中漸漸清晰的愛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為父母好好讀書。拿到成績通知單時父母的驚喜和欣慰,讓我開心了好久。后來讀書成了習慣,一讀讀到了研究生。

      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屬高屬低,這對人的一生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樣的父母,從懵懵懂懂到明事,其實只有一橋之隔;這座橋,就是父母溫厚的愛。就像黑云經過太陽的親吻也會變成絢麗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愛來呵護,也會成長為頂天立地的棟梁。

      1、給文中加點字注音和按注音填字。

      訕笑(shàn)懵懵懂懂(měng)tǎntè(忐)(忑)不安

      2、文章第2段記述了自己剛上學的種種“笨”的表現,如“腳板印”“掃玻璃渣”等,聯

      系后文,談談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一是表現少時的“我”的老實誠樸;二與后文墜樓后“摔開了竅、變聰明了”形成對比,突出父母之愛所產生的巨大力量)

      3、文中說“我”因為偶然的墜樓事件,被“摔開了竅,變聰明了”,果真如此嗎?“我”“開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談談你的理解。

      (因為“我”在那48小時里,通過父母之愛架起的成長之橋,已走到了“明事”的彼岸。對于作者而言,父母在整整48小時內的呼喚、握手、悲傷和喜悅,都是對“我”價值的一種確認,它徹底屏除了“我”心中原有的疑惑,使“我”“知道我對父母是那樣重要”。親情給了“我”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4、結合你自己的經歷,談談你對“成長的橋”的理解。

      (成長的橋,就是父母溫厚的愛。所舉事例要能具體闡釋“成長的橋”。)

    【初一語文《羚羊木雕》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課文《羚羊木雕》教案(通用10篇)10-26

    語文《因小失大》教學設計09-15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設計03-19

    小學語文《語文樂園四》教學設計03-19

    語文《語文實踐活動》教學設計(精選10篇)10-11

    語文園地七優秀教學設計03-20

    語文天地十五教學設計模板03-20

    語文樂園五優秀教學設計03-20

    語文課文《長征》教學設計03-03

    語文《詠鵝》教學設計范文02-09

    用戶協議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一本中文字幕 | 中文字字幕乱码无线精品精品 |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一区二区 | 亚洲人成高清在线播放 | 一本丁香综合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