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說課稿

    時間:2025-07-30 07:47:48 地理說課稿 我要投稿

    【精華】地理說課稿模板錦集十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理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地理說課稿模板錦集十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中學地理“說課”的內涵主要是指地理教師依據教學大綱,遵循地理教學規律,以口述的方式闡述個人對一節課教學的總體構思;以及對大綱的把握,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對教學目標的把握,對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設想等。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8.2 歐洲西部――傳統的畜牧業》為例,簡單說明中學地理“說課”的幾大要素。

      一、說教材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介紹歐洲西部,共四部分,第一框題“發達國家集中的地方”,第二框題“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第三框題“傳統的畜牧業”,第四框題“繁榮的旅游業”。第一課時介紹歐洲西部地區是世界上發達國家集中的地方和制造業為主的工業。本區經濟發達來源于三大產業:工業、畜牧業、旅游業。畜牧業一直是該地區重要產業,本課時重點介紹了其畜牧業。教材打破常規,采用倒敘方法,從人們的日常飲食習慣特點出發,引入歐洲發達的畜牧業;接著教材活動內容,從氣候條件、地形條件分析本區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又從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本區的氣候成因,由表及里,如抽絲剝繭,簡述了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突出了以人地關系為核心的教學思想。

      二、說學情

      1、通過初中前階段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讀地形圖、氣候圖的方法;

      2、初一學生認知能力參差不齊,因此在學習歐洲西部地形時,讓其動手設計貼地形圖,調動其學習興趣。學習溫帶海洋特征時,每組討論歸納,由中等生作中心發言人,進一步培養其分析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思考性強的問題先由一般學生回答,尖子生點評,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和探究的欲望,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不斷提高認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目標

      1、知識目標:根據《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地形特點、氣候特征、傳統的畜牧業。

      2、能力目標:《地理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明確指出,地理課通過多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概念,進而理解基本規律。因此本節課能力目標主要表現在:

      (1)培養學生讀圖收集信息,歸納的能力;

     。2)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評價地理環境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地理課程標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部分要求學生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1)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2)我國西部牧區面積廣大,更有許多優良畜牧品種,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啟發學生借鑒西歐經驗,為祖國西部開發建設獻計獻策。

      四、說重點難點

      根據《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實際學情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歐洲西部的地形特點,描述溫帶海洋性的氣候特征;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

      教學難點:歐洲畜牧業成為傳統產業的原因。

      五、說教法

      針對本課的特點,依據“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對學生分組進行導學,在學生進行交流收集資料、貼地形圖、看投影等一系列活動的基礎上,采取精講深化、分析綜合、設疑辨論等教學方法,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六、說學法

      運用多媒體將教材靜態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引導學生分析歐洲傳統畜牧業的發展條件及原因,讓學生學會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并充分利用收集資料、貼圖、討論等方法,讓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增強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

      七、說教學構思

     。ㄒ唬⿲胄抡n

     。刍顒右唬

      生:交流課前收集的歐洲人生活與飲食習慣的資料。

      [投影]“歐洲人的生活圖”。(定格在餐桌上)

      教師在復習歐洲西部是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以及該地區以制造業為主的基礎上,通過交流課前收集的歐洲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的資料、投影欣賞兩種活動,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傳統的畜牧業。這樣做的目的讓學生“感悟生活,發現問題”。這也是地理新教材的基本理論之一,即“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展開探究過程

      [活動二]

     。弁队埃輾W洲西部牧場圖。簡單介紹歐洲西部國家的畜牧業情況。

      從導入過程讓學生了解到歐洲西部畜牧業發達,但這只是直觀現象,還應從地理角度探究其形成原因。鑒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此處適宜教師運用活動幫助學生探究。目的在于讓學生感知牧場情況,進而進一步探究多汁牧草分布廣泛與哪些自然條件有關?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回答并引出活動三。

     。刍顒尤

      讓學生讀課本圖8.23“歐洲西部地形圖”大致了解該地區的位置、地形、海拔,由學生歸納出:歐洲西部地區位于大西洋東岸,地處中緯度地區,地勢低平,南北多山且多東西走向,中部平原廣大,這種以平原為主的地形有利于牧場廣泛分布,適宜發展畜牧業。教師適當進行點評。

      [出示]歐洲西部地形輪廓板圖。讓學生上講臺,用磁性貼將“大不列顛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阿爾卑斯山脈、西歐平原、波德平原”吸在輪廓圖上。

      教者明確地形特點:地勢低平,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廣大。

      通過學生讀圖,使學生明確本地區地形特點;貼歐洲地形圖,讓學生上講臺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能

      幫助理解,記住主要的山脈、平原、島嶼名稱和位置及山脈的走向,F代教育堅持以人為本,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這樣做的意圖在于“注重差異,培養能力”。

      本區的畜牧業發展除與地形有關外,還與氣候有關,那么,本區的氣候怎樣呢?

     。刍顒铀模

     。弁队埃輾W洲西部氣候圖

      分組討論:1、該地區主要氣候特征,引出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概念。

      2、這種氣候對畜牧業生產有何影響?

      教者明確:1、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征: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年降水均勻。

      2、這種冬暖夏涼降水較多的氣候適宜牧草生長。

      分組討論,根據初一學生的心理年齡和認知能力及知識水平,安排中等生作中心發言,尖子生點評。使學生既了解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征,又知道這種氣候適宜于牧草生長。這樣既解決了問題,又培養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刍顒游澹

      再讀課本圖8.22“歐洲西部的氣候”,從圖中讓學生讀出溫帶大陸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寒帶氣候、高原高山氣候。本區為什么以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最為廣泛?組織學生討論、歸納。教者提示:從位置、地形、北大西洋暖流、西風帶等方面去分布、歸納,最后點評。

     。ㄈ┥钊胩骄窟^程

      1、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歐洲西部的地形、氣候以及其對歐洲傳統畜牧業發展的影響。但那一地區有沒有種植業?情況如何?

      設計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將種植業和畜牧業進行比較,了解本區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發展畜牧業,這并不意味著沒有種植業,只是種植業為畜牧業服務。

      2、學生閱讀課本p.62材料

      明確:歐洲西部地區勞動力短缺,生產高度機械化、現代化、自動化,以制造加工為主的工業經過深加工后的畜產品的附加值遠高于種植業,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更高的利潤,也是本區畜牧業一直發達的又一原因。

      設計目的在于說明畜牧業的發展除與自然條件有關外,社會經濟條件亦是影響因素。至此難點迎刃而解。

      我國西部地區與歐洲西部的緯度相似,也以畜牧業為主,有很多牧場,優良畜種。

     。墼姼栊蕾p]《敕勒歌》

      但本區畜牧業發展比較粗放,發展潛力很大,如何借鑒西歐的經驗,結合西部開發,大力發展我國的畜牧業,為祖國的發達、富強貢獻力量!是各位同學值得思考的問題。

      通過學生欣賞詩歌――敕勒歌,引出我國西部牧場,加強“學生滲透,激發熱情”。讓學生理解地理學在社會經濟建設中和在處理人地關系的重要作用,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地理意識和地理價值觀,同時實現了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ㄋ模┩卣古c練習

      1、我國西部有哪些牧區?有什么優良牲畜品種?

      2、歐洲西部地區和我國西部牧區在地形、氣候等方面有何異同?

      八、說板書設計

      講完課后可以讓學生設計板書,或者教師自己設計如下:

      九、說問題設計

      教師可以依據“活動”設計問題,要注意問題的新穎性和活動性,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要有一定的層次和深度。

      十、說教學手段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圖、視頻資料及詩歌,并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完成教學。

      以上結合《8.2 歐洲西部――傳統的畜牧業》一課,簡單介紹了地理“說課”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應該說什么。教師在說課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說課”不是講課,應該“說”,絕對不能“念”(或“背”)講稿或教案;②應充分準備,面對的是評委或者老師,應該把自己準備的成果展示給評委或老師(如課件、板書設計、知識結構等);③普通話要標準,并注意語言簡潔、明確;④注意時間限制。

    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說地位和作用:

      新疆是我國西部開發的重要邊疆地區,它是我國面積最大、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自然資源豐富;新疆的自然環境對人口、城市分布和農業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因此,選擇新疆作為案例有鮮明的代表性。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新疆自然環境特點,能繪制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

      (2)會運用地圖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并能分析得出其制約因素——水。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新疆地形與城市分布圖、新疆的荒漠及周圍環境和有關材料,師生一起繪指制新疆“三山夾兩盆”簡圖,讓學生理解新疆的自然條件及其發展經濟的制約因素。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地協調觀念。

      3、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三山夾兩盆”地形特點及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

      難點:

      (1)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新疆地區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學會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

      (2)明確我國西部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逐樹立人地協調和哥持續發展觀念。

      二、說教法

      1、本課運用讀圖分析法、講解法、繪圖法、啟發式教學法。

      2、教學突破:

      (1)對于“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色:運用板圖使學生加深印象,借“疆”字巧記。

      三、說學法

      讀圖法、繪圖法、小組討論法等。

      四、說教學過程

      1、說導入:以“羊肉串”導入,直接明了。

      2、說小結:較簡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3、說板書設計:一目了然,重點突出。

      五、說教學反思

      本人的設計思路:動腦筋精心設計,盡量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從溫故知新中學習,減少學生負擔;想辦法突破教學重難點,另外還查找較多的資料,相比較而言,學生準備不是很充分,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的“預習和查找資料,帶著問題學習”的任務,所以以后還要從放手讓學生積極查找資料,主動學習方面,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

      課堂效果較好,教學目標完成的比較順利,學生在比較輕松愉悅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美中不足之處:學生膽子較小,回答問題沒有平時積極踴躍。

    地理說課稿 篇3

      一、課程標準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本節的要求是“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并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此要求是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依據。

      二、教材分析

     。ㄒ唬┙滩牡牡匚缓妥饔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遷移,而城市的大規模發展又對后面工、農、交通等區位選擇產生重大影響,在整個模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兩節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與服務功能的特征之后,本節教材主要是從時間這個維度探討了城市的一個發展歷程及今后的趨勢,可以理解為對一、二節的呼應和升華,本節的城市化對一個城市而言是城鎮等級升級的過程,對一個地區而言是城市等級體系形成的過程,城市化不僅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態和不同的空間結構,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響著地理環境,所以本課在本章中起著提煉與升華的作用,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ǘ┙虒W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者統一以及地理知識分層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對教材的分解和對學生的了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背誦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說出城市化的主要標志,及其推動因素;

     。3)說出城市化的三個主要階段及其特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圖片對比分析出一個區域城市化發展的證據,再結合材料判斷一個區域城市化的階段;

     。2)通過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帶來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樹立科學城市發展觀,尊重人地和諧發展。

      (三)重、難點分析

      1。重點: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志;

      (2)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

      2。難點:

     。1)根據城市化不同階段的特征判斷一個地區城市化的水平

      3。重點、難點確立依據:根據課標的要求將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標志、不同城市化階段的特點作為本節的重點內容。而城市化是一個連續漸進的變化發展過程。各個階段之間區別明顯,但在過渡階段卻兼有兩個階段的特點,所以給學生具體分析判斷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時帶來了一些困難。

      三、教法分析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我采用的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根據課文來分析、歸納、比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階段的發展特征;同時借助多媒體動畫,采用設問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的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四、學法指導

      城市化發生在我們身邊,前面又學習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學生有了對城市的基礎知識,但學生沒有接觸過“城市化”這個專用名詞,對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較大的疑惑。針對上述實際情況,本課采用結合鄉土材料,案例呈現,通過分析圖表等資料,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進行層層引導剖析,聯系生活,激發學生興趣,探究地理問題。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程教學我將從導入、新課教學、作業小結三個環節進行。時間分配如下:導入環節3分鐘,新課教學30分鐘,作業小結7分鐘,一共40分鐘。

      (一)聯系生活,設問導入

      由于學生對于“城市化”這個名詞比較陌生,但前兩節已經涉及了一些城市的'基礎知識的具體情況,再加上本節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我采用結合具體時事熱點材料,引入本課的學習。首先讓學生回憶20xx年5月1日開幕的上海世博會,從這屆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出發,談談人們的生產生活已經離不開城市,城市的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了很大的影響,再把城市發展與地理結合,引出“城市化”這個地理專有名詞,最后設問:城市化是什么呢? 它經歷了哪些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由此進入新課——城市化。

      (二)新課教學

      1。理例結合,明確概念

      在引入新名詞“城市化”后,首先讓學生觀察對比分析——圖2。16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發展,從1985年發展到20xx年有些什么區別,并根據這些變化試著提煉出城市化的概念,之后再結合書上給出的概念加深記憶。要強調概念中的四個關鍵詞:過程、人口、農村、城市。要明白城市化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不斷進行的。在這個過程里人口是重要的參與元素,人口在農村與城市間的遷移活動,引起了城市化。

      2。常識回憶,層層遞進

      在理解了城市化的概念之后,要剖析城市化發展的動因。要從現象觀察到本質提煉,用兩個城市化發展的現象原因引入根本原因。第一、著名女歌唱家董文華唱的《春天的故事》這首歌里有這樣的歌詞“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奇跡般的崛起座座城”,這兩句歌詞反映改革開放對我國城市化發展帶來了動力啊。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中國的河流》是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節,該單元以“中國的河流”為主題展開。著重講了長江、黃河和塔里木河。

      《中國的河流》旨在介紹我國河流的概況及其水文、水系特征,以我國內流區和外流區以及主要的內流河和外流河為引線,著重介紹了長江、黃河和塔里木河的特征,表達了中國地大物博,意在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掌握我國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劃分和分布,中國主要的外流河和內流河、主要湖泊;

      2.了解塔里木河、長江和黃河的概況及其水文特征;

      3.知道長江和黃河的資源現狀,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4、知道中國是多山多河的國家,長江長度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由于長江和黃河的重要性,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長江和黃河的發源地、注入海洋,流經省區、流經地形區、主要支流和上中下游的劃分;以及長江的開發利用和黃河的治理。

      因為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長江和黃河的識記內容。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诖耍覝蕚洳捎玫慕谭ㄊ菄L試法。嘗試法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在各組相互的討論中,得出問題的.答案,從而獲取知識。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并且在知識的總結方面,讓學生將自己的體會總結出來,配合教師的點撥,識記口訣和教具、掛圖,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三、說教學過程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三節 中國的河流學案第二課時滾滾長江

      學習目標:

      1.能夠說出長江的源流概況、長江各河段特征。

      2.能夠說出長江的干流和支流。 3.知道長江開發利用現狀及綜合治理。

      4.通過學習長江了解我國的地大物博,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節。 重點與難點: 長江的源流概況、各河段特征和水能開發利用現狀。

      【目標導引】

      以科技小制作的形式導入新課:上課之前先將任務布置下去,要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用彩燈制作一個中國河流的展示圖,通過作品的好壞評獎加分以資鼓勵。并將最好的作品在各個班展示。

      【教學策略】

      首先,按我校地理組現行校本教研:問題教學法。按照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順序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

      然后,讓學生自學課本,相互討論,自主問答上述問題。(討論交流)

      然后,以小組pk的方式,每個組自主派個代表來問答,每組回答一題。(自我展示)

      再次,讓學生自己改錯,發現錯誤的學生舉手上臺,修改正確的可以獲得老師的獎勵(包括加分或是一些小小的實物獎勵如:棒棒糖等)(學生糾錯)

      最后,教師總結,對學生錯誤的地方進行分析,對完成的好的學生進行表揚加分。(教師糾錯)

      【教師總結】

      在講述長江源頭的時候,講清楚它跟黃河都都發源于青海省,便于前后知識的聯系和連續性。在講述長江干流的時候,講清楚它的形狀是“v”和“w”兩個字母組成。(講黃河時講清它是“幾”字形)。在講述長江支流的時候,用口訣來講“農民家舞,想汗干”----只要在農民家里跳舞,想身上的汗干了。來講解長江的七條支流。便于學生記憶。

      【跟蹤練習1】 ⑴長江的源頭所在地是 ( ) A.金沙江 B.沱沱河 C.唐古拉山 D.青藏高原 ⑵長江干流流經的直轄市共有 ( ) A.2個 B.3個 C.4個 D.5個 ⑶長江干流流經的地形區的代號:①長江中下游平原 ②青藏高原 ③四川盆地 ④橫斷山區,按先后流經的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②③① ⑷兼跨長江中、上游的省區是( ) A.湖北省 B.江蘇省 C.江西省 D.湖南省 ⑸下列湖泊中,位于長江干流以南的是 ( ) A.青海湖 B.鄱陽湖 C.巢湖 D.洪澤湖

      (跟蹤練習可以同樣用小組pk的方式,舉手搶答,回答問題最多并且全部正確的,給予適當獎勵;回答最少的,給予懲罰如:輕唱兩句歌,或是地理課上小組負責擦黑板等)

      知識點二、長江的開發利用現狀及綜合治理

      【合作探究】 長江水能的開發利用 長江水能資源蘊藏量占全國的____,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占到全國的1/2。第1頁圖中字母所代表的主要水電站a______,b_______,c_____,d_____。長江三峽由____、____、____組成,位于___省和___省的交界處,長江的__游段。三峽壩址在___省,長江干流__游段,位于我國地勢的第__、__級階梯交界處,其最主要任務是______。這些水電站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處,原因是:__________。 思考:水能資源是否豐富,需要考慮哪些因素?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拓展運用】

      1、長江的航運 長江自古以來就有“黃金水道”的美譽。原因:

     、砰L江干流橫貫東西,江闊水深,終年不凍,宜賓以下可四季通航,干支流通航里程長。

     、坪竭\價值大:

     、匍L江航線與鐵路運輸相比,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的優點。

     、陂L江流域資源、農產豐富,人口和城市眾多,運輸需求量大。

      ③干流航線與京廣、京九、京滬、焦柳、寶成--成昆五大鐵路縱線和京杭運河相交,既溝通了內地和沿海,又聯系了南北廣大地區。

      2、長江洪澇的原因

     、帕饔蛎娣e廣,支流多,夏季降水多且集中,所有支流同時來水,干流水量大,汛期長。

     、浦猩嫌沃脖辉獾狡茐模钏疁芰ο陆;中游泥沙淤積加劇,加上圍湖造田使湖泊調蓄能力減弱;中下游地勢低平,泥沙淤積,泄洪不暢。

     、乔G江河段特別彎曲,水流不暢。(“萬里長江,險在荊江”)

      3、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是防洪,主要的措施為:

     、偌庸探来筇幔d建分洪、蓄洪水利工程,并重點治理荊江河段。

      ②退耕還林、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弁烁湖、疏浚河道。

      【跟蹤練習2】

     、砰L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夏秋季節洪澇災害頻繁,其原因有( ) A.降水集中于夏秋季節 B.圍湖造田,湖泊蓄水調洪能力降低 C.落差大,水流急 D.人工裁彎取直河道

      ⑵長江被稱為“水能寶庫”,其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 )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三峽

     、恰叭f里長江,險在荊江"的主要原因是 ( ) A.支流多 B.流域廣 C.無湖泊調節洪水 D.河段特別彎曲

     、任挥陂L江中游對長江水量起重要作用的湖泊是 ( ) A.洪澤湖、太湖 B.洞庭湖、鄱陽湖 C.巢湖、鄱陽湖 D.洪澤湖、洞庭湖

     、扇藗儼验L江譽為“黃金水道”,其主要原因是 ( ) A.年徑流量大 B.水能資源豐富 C.航運價值高 D.流域內礦產豐富

      【教學策略】

      方式與知識一相似,只是知識點不同。

    地理說課稿 篇5

      本節課是七年級(上)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屬于“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方面的基礎知識。

      在“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4、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等理念指導下,結合新課程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節課目標設計如下:

      1、知道“天氣”的內涵,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

      2、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3、養成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習慣,并根據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因為天氣跟日常生活、生產密切相關,而且對終身發展有用,所以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是本節課的重點。

      難點:又由于天氣符號、天氣圖比較抽象,與學生生活有一定距離,再加上天氣預報節目中常用天氣和天氣圖每過一段時期可能有所改變,因此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是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法和學法

      針對以上的重點和難點,我主要用演示圖片、談話、實踐、強化和發現等方法相結合來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再根據學生的的心理發展規律,我主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體采取了視聽、討論發言、小組合作交流、比賽、角色扮演等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四、教學過程

      具體做法如下:

      1)、首先,我創設了“讓學生通過網絡直接收看全國未來48小時內的天氣預報節目(問天網),并做記錄,討論我們常州的天氣情況”這一情境。

      2)、待學生討論交流完全后,提問:“那么誰能來描述一下今天的天氣情況呢?(注意描述過程中都用到哪些關鍵詞。

      3)、我對能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的學生作出肯定評價后,讓學生繼續描述給出的三張表示不同天氣的圖片所反映出來的天氣情況,并提出問題:“那么描述天氣要從哪些方面來講呢?天氣又有什么特點呢?”

      4)、描述完后,學生總結回答時,我對學生給出的每種答案都作出適當評價。當有些學生混淆“天氣”與“氣候”概念時,我會出示一些關于“天氣”與“氣候”的話語:“如我們常州一年四季,四季分明。”“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薄寣W生辯別它們分別是指出的“天氣”還是“氣候”,從而讓學生知道天氣的內涵是多變的、短期的。

      5)、接著再根據學生的生活提問:“在你的生活中都經歷過哪些不同的天氣類型呢?對你產生了哪些影響?”

      6、學生自由發言后,我小結到:由剛才同學們的發言可見,天氣會影響我們的生活,那么除此之外還會影響到哪些方面呢?請看大屏幕:“出示三張關于豐收、洪澇、干旱的圖片,學生看完后,再展現兩則資料2日“海馬”臺風對臺北地區影響的.資料),由此讓學生議一議天氣對人類活動還有哪些影響?

      7、學生交流時,如果有學生總結出:天氣對人類活動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方面。我會肯定這種一分為二看問題的觀點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從而讓他享受成功的喜悅。

      8、在以上整個活動過程中,我設計的層層遞進的系列生活化問題紿終貫穿其間,這樣通過創設真實吸引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從而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地理的興趣被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9、以上是讓學生知道“天氣”的內涵,學會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這一術語,接下來的內容就是本節課的另一重點也是難點:“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簡單天氣圖!

      10、先由我說出并解釋一些民間諺語:“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魚鱗天,不雨也風顛;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意在讓學生要日常生活中能具備看云識天天氣的能力,由此提出問題:那么我們怎么來看懂衛星云圖和在城市天氣預報圖上辨別各城市的天氣情況呢?

      11、于是出示一幅衛星云圖,提出問題:衛星云圖中不同顏色分別表示什么含義?

      12、師生共同完成后,讓學生先仔細閱讀辨別書本和地圖冊上的天氣符號,再播放一段“天氣預報節目”給他們看,要求學生注意天氣預報員是怎樣播放城市天氣預報的。并讓學生為下面的小組比賽作好準備!如果天氣預報節目中有出現與書本不相符的天氣符號,要給同學們作解釋:天氣預報節目中常用天氣符號和天氣圖每過一段時期可能有所改變。

      13、小組游戲比賽規則:小組內的一位學生上前負責抽取出城市;另選出一名天氣預報員到大屏幕前在城市天氣圖上找到城市后,播報出該城市的天氣情況;其他組員根據天氣預報員播報的天氣狀況在我準備的天氣符號卡片中找出相應的天氣符號,向大家展示,其他同學作評委;最后評出優勝組并頒獎。

      14、在這里我把這一環節設計成游戲形式,讓學習小組盡可能多的識別天氣符號,對優勝小組給予表揚和象征性的物質獎勵。不僅創造機會讓學生識別更多的常用天氣符號,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內在需要,讓學生有了直接興趣,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

      15、在這一教學活動中,為了把形成結論的過程變得更生動,我讓學生進行視聽、實踐、比賽、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地理學習的主人。

      16、在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理念指導下,我又設計了如下的角色扮演活動:明后天學校將舉行秋季運動會,如果你是運動員,班主任、體育教師、校長都有應該充分考慮天氣情況,那么你會從哪些方面來作準備呢?

      這一活動讓學生可學以致用,同時也可使我自己對本節課作一個客觀、理性的思索,是教師發展的又是一重要途徑!

      布置作業:回去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與同學交流明后天我們常州的天氣是什么樣的。目的讓這一節課能在學生的生活中有所體現和延伸!

    地理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選用的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中東》第一課時的部分內容,下面我將主要通過以下六個方面進行本節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中東”這一節的教材并沒有著意某一個國度,而是對于整個區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長期的熱點地區;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匱乏的水資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異。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培養善于發現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于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樂于探究,善于交流合作。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存在差異,為了實現全體學生的充分發展,我組織學生采用分組合作探究學習。其次中東地區是全世界都關注的熱點地區,所涉及到的信息資源非常豐富,也是學生所渴望知道的,但由于本課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非常有必要借助同學收集的課下資源來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三、目標分析

      根據地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在教材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我設計了下列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讀圖說明中東地區的范圍、位置;分析本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借助收集的資料,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與人協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分析中東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呼吁世界和平,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教學重難點:中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戰爭頻發的原因

      下面我再從教法、學法上談談如何進行重難點教學:

      四、教法分析

      根據實驗中學健康學習導航的方法,以及結合本節課的特點,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模式展開教學,幫助、引導學生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提高學習積極性,強化自我意識,培養情感品質。

      五、過程分析

      下面我將介紹本節教學的五個環節,第一環節是: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由于中東戰爭一直都是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所以我以中東戰爭為切入點通過學生所見所聞自由發言,來激發學生對中東的學習興趣,在分析探討引發中東戰爭原因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引出并進入中東地理位置的學習。

      (二)明確主題 探究新知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主要考慮鍛煉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通過討論交流,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合作、探究與交流的能力。關于中東地區地理位置重要性的教學,首先讓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從整體上把握中東地區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原因;緊接著利用多媒體展示“中東在世界中的位置”,初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再通過“中東”和“西亞”地區的對比,了解兩個地區之間的差別,明確中東的范圍及主要國家。最后,課件展示中東的地形圖,通過問題導學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中東地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中東地區的國家和主要城市等。

      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課件中閃爍等方式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小組合作 匯報總結

      接下來要求每個小組根據課下收集的資料合作探討中東地區戰爭頻發的原因,選派代表匯報講解所探究的問題,老師點撥。這一環節可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練習 形成能力

      接下來進入達標反饋板塊,采用典型題和易錯題兩種題型,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完成,并進行講解,教師點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程度,易于學生查漏補缺。

      (五)誘導點撥 歸納總結

      練習結束后,請同學歸納本課知識點,幫學生理清本節思路,又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為下節課學習做下鋪墊。

      六、評價分析

      總體上講,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體現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適當借鑒了其他學科的教學長處。以“戰爭給中東地區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為主線,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喚醒學生熱愛和平的意識。

    地理說課稿 篇7

      大家好,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東南亞,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東南亞》是(魯教版)《地理》下冊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第二節的內容。教材的內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

      2。本課地位:

      它是新課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個地區之一,尤其是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和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題目較多。由于它是我們相鄰,為此容易與我國西南地區融合在一塊進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難度。

      3。教學目標:

     。1)、能說出東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2)、能說出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含義和重要性

      (3)、能說出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4)、能說出東南亞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以及山河分布規律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及分布

      難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的關系;農作物的分布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

      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生的認知規律,采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學案導學:提前發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可以做到重點和難點提前感知,有助于優生的培養。

      自學討論法:通過教師提出的自學討論提綱,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取知識,變學會為會學。

      圖導圖練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說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能。

      教學用具:多媒體或使用東南亞地形圖、世界地圖

      三、說學法

      1。讀;培養學生閱讀地理課文和地理插圖的習慣和能力,正確掌握閱讀插圖的步驟和方法—圖文結合讀。

      2。思:即思考,通過教師提問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學習的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3。議:即討論,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即“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基礎上,在教師啟發引導下,運用問題解決式地理教學法,師生交談法、圖像信號法、問答法、地理課堂討論法,引導學生根據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來理解課文中的理論知識。在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的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地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學以致用,落實教學目標。

    地理說課稿 篇8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地勢和地形》,在講授新課之前,我先就我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重點難點的確立等方面的內容作簡單的說明。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勢》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認識過世界不同區域、國家,對所涉及的地區和國家的地形地勢已有所研究,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重要的鋪墊作用。

      一般來講,我們在研究一個地區和國家時,都會先了解當地的自然環境,因為自然環境是人文環境形成的基礎,有什么樣的自然環境,才會有與之相適應的人文環境。中國地形和地勢知識不僅是組成中國地理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認識和學習其它中國地理知識的基礎。

      可見,中國的地形地勢這一內容在中國地理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同時,通過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的研究,學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國自然地理環境,更好的指導學生學 習其它地理知識,掌握地理知識的學習方法,學會利用地圖去認知地理環境。為其他學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內容

      本節是中國自然環境的第一節,體現了地勢地形作為自然環境基礎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對氣候、河流以及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利于學生掌握中國的'地勢特征,并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研究這種地勢特點對中國氣候、河流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3、我對教材的處理

      明確了教學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內容體系后,我結合自身的業務素養、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環境的特點等條件,對教材進行如下的處理:

      1)確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課程標準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地圖,掌握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的特點;能結合自己認知,談出我國地形地勢對氣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教學的容量,幫助學生認識我國地形地勢的特征;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地形地勢對我國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中國地形地勢的教學,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了 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優越、復雜的自然地理環境,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建立和諧的人地關系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地勢、地形的特征,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難點:三級地勢階梯分布的空間觀念的形成,地形地勢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2)確定教學方法——說教法

      明確了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后,結合教材的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我決定在教學中以講授法為主,結合讀圖分析、討論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板圖板畫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課標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在能力上得到發展,知識上有所收獲。

      二、教法設計:

      1、以問題情景為主線,豐富的學生活動為主體。這樣做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交流合作中學習。

      2、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更多資料,使教學更生動直觀。

      3、注重地圖教學。

      三、學法指導:

      因為初二學生年齡偏小,對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經歷的現象不能很好的與理論知識相連接,因此對于這些問題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從而讓學生能夠總結出來。學生需要 課前收集資料,課上有動手、思考、合作、競爭、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參與體驗學習過程的機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

      四、教學流程

      1、情境導入

      首先在導課上,我采用的是過渡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中國多民族、多人口),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用這樣一句話,從我國的人文環境學習導入到自然環境的學習上。引發學生思考中國地形地勢到底有何特征?對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從而順利導入新課。

      2、新課講授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1、使用中國地形圖,分析不同顏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況,總結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

      2、借助三級階梯示意圖和教師的板圖,掌握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借助中國地形圖,挖掘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引導學生討論我國的地勢特征對氣候,河流、水能資源開發和交通的影響。

      板書設計

      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

      一、 地勢呈階梯狀分布

      1、 地勢特點

      2、 三級階梯的特點及階梯之間的分界線

      3、 影響:(1)氣候

     。2)河流

      (3)交通

      3、課堂小結

      對本次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加深學生對本次教學內容的記憶,為后續的中國氣候部分教學內容作好鋪墊,使教學活動得以延續。

      4、作業布置

      完成教材23頁活動題。

    地理說課稿 篇9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次說課的內容“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一節的教學內容,本課題在必修1、2、3的教學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承接了必修1第二、三、四章有關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大氣、水、地貌,并在此基礎上,講述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對地理環境作綜合分析,從整體來認識地理環境,所以本節內容是對前面知識的階段總結。同時,本節又是學習必修2,3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只有了解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才能在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人地關系?梢哉f:本節教材是高中地理關于人地關系教學的轉接點。

      2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涵及體現。

      教學難點:地理環境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基本內涵;能舉例說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學會利用地理過程圖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關系。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掌握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形成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創設情境及組織學生討論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能從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視角去分析一些自然現象,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觀念,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培養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三、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采用案例法、問題引導式教學法、歸納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如果將課題突兀地交給學生去“探究”,學生會無從著手,但如果將問題分解為一個個梯級深入的小問題,則探究自會水到渠成。充分調動學生的舊有知識儲備,在激活學生舊有知識的基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按照從個別到一般、從現象到規律的歸納法,幫助學生獲得新知。

      2、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蔽殷w會到,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必須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他們“會學習”。在學法的指導方面,我加強了對學生的看圖、讀圖以及獲取有效的地理信息的訓練,著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每一個主要知識點的教學,我都遵循:地理現象———地理規律——地理理論的教學步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既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過程分析

      1 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

      復習知識:水循環的意義、大氣環流的意義、地殼物質循環的意義。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選取較淺的知識點喚起學生的記憶,使學生對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先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整體性的教學做好鋪墊。

      2 講授新課

      第一個教學目標: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的概念內涵。

     。1) 利用93頁的活動進行小組討論,分析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以及要素間的物質交換分析。使學生初步了解自然地理環境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

     。2) 閱讀92頁“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文章,并通過填空提問的練習方式,讓學生明白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從而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

     。3) 通過92頁案例1的分析,利用學生在生物課學到的有關生物循環的知識,通過讀圖分析使學生明白生物循環把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4) 歸納小結: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二個教學目標: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體現。

      (1)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

      閱讀課本94頁的文章,完成下面的探究問題。通過閱讀文章培養學生有效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探究問題:A請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么,并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請分析羚羊的減少原因。

      B羚羊的數量在無人干擾的情況下基本恒定的現象,說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產生了什么功能?

     。2) 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利用課本95頁的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統一變化過程

      探究問題:A用圖表的形式,總結歸納案例中表達的演化過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組成物質等均發生了什么變化?

      B 這些變化是怎么發生的?

      C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樣說明統一演化規律的?

     。3)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通過書本96頁案例3,閱讀圖文“東北森林變化導致了環境的整體變化”,并利用一副地理事物聯系圖,將森林變化而出現的環境的整體相應發生變化表現出來,培養學生利用圖表準確分析地理事物如何相互聯系的思維能力。

      (3) 歸納總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一、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交換

      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四、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歸納總結的目的是點明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并強調學生注意掌握本節的重難點知識。

      4 知識遷移,拓展能力。

     。1)利用西北內陸環境整體性表現比較突出的案例,利用地理事物聯系圖,使學生重新復習鞏固新課內容—整體性的概念,并更加明確“牽一發而動全身”整體性表現的內涵。

     。2)閱讀資料“以色列的沙漠奇跡”,回答下列問題:

      A、以色列人通過什么途徑改變了自然地理環境?

      B、這個案例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

      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是呼應了前面教材分析中提到的本節教材是高中地理關于人地關系教學的轉接點,因為只有了解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環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也才能在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處理好人地關系。所以我設計了這兩道題目。為即將開始學習必修2做好伏筆。

      5 布置作業

      1.陸地環境整體性表現在( )

      A.各地理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B.某一地理要素的變化不一定導致其他要素的變化

      C.氣候會影響植被,但不會影響土壤

      D.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與植被破壞無關

      2.在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中,人們必須考慮其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為環境的資源系統,這主要依據自然資源的( )

      A.分布的地域差異性 B.整體性

      C.不可替代性 D.數量的有限性

      3.下列關于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

      A.植樹綠化可以調節局部小氣候

      B.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與植被遭嚴重破壞有關

      C.我國西北地區干旱的氣候導致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D.陸地環境各要素是獨立發展的

      4.“牽一發而動全身”生動地闡述了自然環境中的哪種規律?

      A.整體性 B.地域差異

      C.地帶性 D.非地帶性

      5、1944年美國科學家在圣馬太島放養了29只馴鹿,由于無天敵,環境好,10年后達到1000只,20年后達到6000只,又過了三年只剩下42只,這一變化體現了地理環境的什么功能:

      A、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環境的生產功能

      C、自然地理環境的平衡功能 D、“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能

      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B.地質作用不會對氣候產生影響

      C.氣候要素直接影響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會影響氣候D.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變化

    地理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位于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中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本節課是學習了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作用力及其相互聯系后,關于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影響的案例學習。按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的目的是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

      2.說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

      ①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②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酆恿鞯孛矊勐浞植嫉挠绊。

      (2)過程與方法

     、儆帽容^分析方法區分河流侵蝕地貌的三種形式。

     、谔骄颗c活動,理解溝谷和河谷的演變關系。

     、厶骄亢陀^看圖片,理解堆積地貌典型地貌的組成部分。

     、芾脠D片分析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影響。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理解事物是發展的,發展既有內部條件也有外部條件。

      3.說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①河流的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诤恿鞯孛矊勐浞植嫉挠绊憽

      (2)教學難點

      ①溝谷和河谷的演變關系。

     、诤榉e—沖積平原、河漫灘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

      二、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所謂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也是新課標思想的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通過對河流地貌形成過程的分析,讓學生學會分析外力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分析方法遷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學習中的特點和學生正處于高一,關注事物的注意力不夠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及方式都不夠成熟的年齡特征,主要采取以下教學方式:

      (1)提問導學法教學

      提問法在我們日常的課堂中是最常用到的,這不但說明它好用,而且很多的教師都知道在教學中適當的提問,不僅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增加對課堂內容的理解、鞏固和加深,還能激發學生的潛力。本節課的課堂,我主要采取提問搶答的形式進行。

     。2)多媒體輔助教學

      現在科技日新月異,單像過去依靠白字黑板是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所以引入多媒體教學可以讓學生知道,并形象理解很多不能在黑板上板出的東西,增加學生學習地理這一門課的興趣。本節課我會使用多媒體播放關于壺口瀑布的圖片和一些說明、我國的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紅河谷、重慶市和武漢市、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的分布、展示一些沒有河流影響下呈多邊形分布的聚落,用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并加深學生課堂講授內容的直觀理解。

     。3)探究式教法

      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在課后練習中探究。本節課中,我提出了很多問題,不但能激勵同學進行思考,還能激發他們的探究精神。最后的作業的布置,也給了他們一個很好的探究學習方法。

      2.說學法:

      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簡圖

      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畫簡圖,不但能讓學生學會看簡圖,并學會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2)應用一系列圖片

      通過多媒體的一系列運用,既能形象地吸引學生的眼球,又能讓學生學會積極主動地獲取相關的知識,拓展自身的知識面。

     。3)學會探索

      課堂適當的提問和課后活動的布置,能讓學生引起思考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3.說教學媒體

      本節課主要運用Microsoft Office 20xx的PowerPoint20xx的.功能、CorelDRAW 12和PohtoShop7.0.

      三、說教學過程

      1、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用提問的方式復習了“山岳形成的三種形式”—— 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并用旅游參觀看什么,引入新課河流地貌的發育。

      2、 課堂講授,深化理解。

     。1)給學生1分鐘的時間看書,然后以搶答的形式讓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利用這1分鐘的時間板書: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一 侵蝕地貌

      1、定義

      2、組成

      提問問題:什么是河流侵蝕地貌呢?河流侵蝕地貌的組成是?

      教師利用學生回答的時間進行板書:

      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

     。2)教師一邊在黑板進行板圖,一邊給學生講解河流發育的三種作用力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并使用PPT播放關于壺口瀑布的圖片和一些說明,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講解。

      播放PPT:關于壺口瀑布的圖片和一些說明

     。3)結合課本圖,繼續以板圖和方式進行河流侵蝕地貌的典型——河谷的演變過程的講解。

      (4) 開始新內容的講解,同樣給學生1分鐘的時間看書,然后以搶答的形式讓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教師利用這1分鐘的時間板書:

      二 堆積地貌

      提出問題:什么是河流的堆積地貌呢?堆積地貌的典型地貌類型是?沖積平原的組成部分是?

      教師利用學生回答的時間進行板書:

      1、定義

      2、典型地貌

      沖積平原

      洪積—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平原

     。5)對于較深的問題,先用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后,再利用課本的圖進行講解。

      提出問題:洪積—沖積平原的的發育位置在哪里呢,是如何發育起來的呢?

      為什么形成的是“洪積扇或沖積扇”呢,為什么不直接說其中的一個就行了呢?

      (6)使用多媒體進行“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分布的影響”內容的講解,利于學生直觀理解課堂內容。

      播放PPT: 我國的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紅河谷、重慶市和武漢市、珠江三角洲平原聚落的分布、一些沒有河流影響下呈多邊形分布的聚落。

      教師的板書:

      三 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分布的影響

      1、高原地區——河漫灘

      2、山區——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

      3、沖積平原聚落

     。7)及時進行課堂內容的總結。

      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影響的總規律:有河流的聚落多呈條形,沒有河流的聚落多呈多變形。

      3、合理利用板書,進行回顧和總結。

      4、布置課后作業

      課本87頁的問題研究,大家回去查找一下資料,下節課我會用一節課的時間和大家進行探討

      四、板書設計

      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

      一 侵蝕地貌

      1、定義

      2、組成

      溯源侵蝕

      下蝕

      側蝕

      3、 河谷的演變過程

      二 堆積地貌

      1、定義

      2、典型地貌

      洪積—沖積平原

      沖積平原 河漫灘平原

      三角洲平原

      三 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分布的影響

      1、高原地區——河漫灘

      2、山區——洪積扇—沖積扇和河漫灘平原

      3、沖積平原聚落

    【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理說課稿范文 地理說課稿模板04-20

    地理說課稿05-14

    地理說課稿09-07

    地理《巴西》說課稿06-19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6-28

    地理初中說課稿01-11

    地理說課稿模板06-07

    初中地理說課稿05-15

    初中地理說課稿07-04

    地理說課稿范文02-23

    国产一级a爱做免费播放_91揄拍久久久久无码免费_欧美视频在线播放精品a_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字幕在线无线码 | 在线观看国产高潮视频 | 亚洲中文在线伊人 | 综合久久综合久久88色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