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地理說課稿合集5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地理說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主要講述了美國的種族和人口特點、美國的農業和工業情況。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第九章開門見山地說明西半球的國家。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它在經濟、科技、軍事等許多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因此,美國具有極強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二、說學情
本節內容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對新事物易產生興趣,好奇心強,但不穩定。因此,在教學中需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從而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已學習過日本、中東等區域地理知識,對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備基本讀圖和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學生的閱歷淺、知識面較狹窄等因素,看問題的層次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讀圖說出美國的地理位置和領土組成。
2.根據資料說出美國的種族和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3.能說出美國的地形、氣候、河湖特點。
4.了解美國工業的分布及其特點。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分析美國農業地區專業化與自然條件的關系,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2.運用資料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3.將收集到的有關中東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華人對美國繁榮做出的共享,增強民族自豪感。
2.通過認識美國人種存在的問題,培養種族平等的觀念。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美國農業帶(區)分布及其與自然條件的關系,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實例。
2.美國發達的工業現狀,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
【難點】
1.根據資料說出美國的種族構成和人口特點及其原因。
2.運用地圖和資料,理解美國因地制宜的農業發展。
五、說教學方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是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傳統觀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因此我本節課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學方法:創設情境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運用多媒體課件 感知西半球國家。
讓學生欣賞西半球的自然風光,初步了解西半球的經濟和人們生活。課件停留在美國的畫面上,引入新課:讓我們隨著攝像機的鏡頭進入地球的另一半天地--------西半球。今天一起走進世界超級大國--------美國。
一、認識美國的位置
多媒體出示問題:
1、 查美國在世界中的位置圖找出它的組成范圍。(教師點評后補充資料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 美國臨近哪些海洋和國家,描述下他的位置。
3、 按照大洲劃分,美國屬于哪個大洲?(補充拉丁美洲的劃分方法)
4、按照半球來看,又屬于什么半球?
學生自學,同桌交流,全班派代表上講臺指圖回答,教師鼓勵學生并適時點撥。在點評結束后,教師利用板書在黑板上用畫知識樹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從哪些方面認識區域的位置。樹干標有"位置",每個樹杈標有"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大洲位置"、"半球位置"、"相對位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二、分角色體驗,訴說移民國家的特色。
1、多媒體展示"美國城市街頭人們忙碌的身影",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人種多,隨后根據人種構成餅狀圖知道白種人居多。他們不是匆匆過客,大多是美國永久居民。邊解說教師邊播放世界不同膚色的人種向美國移動動畫。深刻直觀地體會到美國是移民國家。即:國內大多數人口為移民。而移民則是由于各種原因離開自己的家鄉遷移到其他國家去定居且加入到該國國籍的人。補充說明以免混淆概念。
2、接下來讓學生按照課前準備開展"說一說,你從哪里來?比一比,誰的貢獻大"的活動。
課前: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人:印第安人、華人、白種人、黑人。每組有兩位學生發言代表坐前面,課前組織本組收集資料等。后面的學生是智囊團協助代表收集資料。學生準備資料如唐人街的故事,華人創辦的企業,李小龍截拳道功夫的傳播,美國的土著人印第安人。華盛頓總統,飛人喬丹等圖片、文字資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學生,給學生展示的空間。)
課上:學生利用生活中的裝飾品把自己裝扮成不同人的裝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也可以利用課件邊展示邊解說。(角色的扮演體驗了不同的人種為美國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
基于上面比比貢獻大的活動,此時學生融入了角色,感覺自己真的做出了很大貢獻,自信,情緒高漲。教師趁勢展示另外一組資料。如印第安人被趕到山區"保留地"內居住。黑人被無理要求讓座位給白人。華人和狗不準進入。講個笑話"在美國的黑人".設問:反映美國什么社會現象?你有何感想?(喚起學生對美國人權的正確認識。)
基于以上情感,最后設計了一個虛擬的活動,主題為反對種族歧視的活動,知識陷阱搶答,搶答成功可以虛擬籌集資金。
地理說課稿 篇2
一、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一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2.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二、教材分析
本章內容是中國地理總論部分和中國地理區域部分的銜接點。地球表面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異性。學生通過八年級上冊的學習,已經了解了中國地理的概況,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征。對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但對于學生來說,對區域和區域劃分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理性的程度。本章的教學就是要把學生對區域差異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區域劃分的作用,掌握區域劃分的基本方法,學會通過比較的方式了解我國的宏觀區域差異。第一節教材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認識不同的地理區域”;其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從宏觀的角度認識“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作為中國區域地理學習的開篇部分,要注意其承上啟下的作用。“認識不同的地理區域”,可從生活實例出發,認識區域劃分的方法,并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二部分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是重點。
學情分析
1、經過多半學期的學習,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對我國的區域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且學生興趣較濃,求知欲較強,為本節課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2、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秦嶺和淮河及秦淮一線的地理意義,學生能結合生活實例感受較多,為本節課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
3、通過多半學期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讀圖能力,析圖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習本節課提供了能力基礎。
三、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不同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的類型;結合生活體驗,以某一類型的區域為例,舉例說出不同尺度、不同級別的區域。
2、初步學會在簡單的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的方法。
3、閱讀“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圖”,能夠在地圖上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通過對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界線的分析,知道我國四大區域劃分的自然、人文綜合原因,初步了解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過程與方法:
1、鞏固聯系舊知獲得新知的學習方法。
2、學會分析區域內各要素的相互聯系,構建知識鏈、知識網,從而
形成知識體系的學習方法。
3、學會獲取地理信息、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發現地理問題
解決地理問題、表達與交流成果。
情感與價值觀:
感受人與自然間的和諧之美,學會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四、學習重點: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依據。
五、學習難點:結合地圖,比較四大地理區域的差異。
六、學習方法
自學指導法、讀圖法、討論分析法、聯系實際法、多媒體輔助學習法
七、學具準備
多媒體。
八、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
1、由于是新學期的開始,可以請學生從談論外出見聞,引出對不同區域差異的認識(展示中國地圖作為學生談論不同區域的背景)。
2、分別展示新疆高山牧區的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的景觀圖、表現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的景觀圖和反映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請四位學生模擬來自上述四個區域的人,介紹“自己”家鄉的情況,讓學生直觀感知不同區域的差異。
3、既然存在差異,自然就會劃分出一個個的區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中的第一節《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二)、出示學習目標
1、初步學會在簡單的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的方法。
2、通過閱讀地圖,指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
3、理解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
4、感受人與自然間的和諧之美,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三)、自學質疑
自學指導一
1、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如政區、經濟特區、氣候區、旅游區、農業區、工業區等。想一想: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2、一個地區只能屬于一個地理區域嗎,它只能有一種“身份”嗎?
3、同一類型的區域,還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想一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區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呢?
自學指導二
多媒體出示四大區域劃分的區劃圖及四個區域的景觀圖。提問:
(1)四大區域的名稱
(2)四大區域劃分的界線
(3)聯系生活實際討論:
①四大區域各自的特點
②四大區域所包括的范圍
自學指導三
多媒體出示四大地理區域小結表格。請大家完成小結表格內容,并自評互評。
(四)反饋矯正
1.根據我國地理區域劃分,填出圖中四個區域的名稱: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2.① ② 兩個區域的界線A其東段是________,西段是________。
3.聯系所學過的農業地理知識回答:
①②兩個地區的農業類型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④兩個地區內有哪些牧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把下列地區與相應的民居連接起來:
北方地區 四合院
南方地區 竹樓
西北地區 碉房
青藏地區 蒙古包
(五)反思與總結
1.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總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課堂檢測
探究題
1、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依據有哪些?其中在不同的區域之間界線都突出了哪些主導因素?
2、嘗試說出秦嶺與淮河的主要地理意義。
板書設計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名稱位置范圍主要省區劃分依據
北方地區大體位于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黃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是我國季風氣候區的北部地我,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北
南方地區位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南部臨東海、南海包括長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區)是我國季風氣候我的南部地區,1月0℃等溫線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南
西北地區大體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阿爾金山以北包括內蒙古、新疆、寧夏和甘肅西北部非季風氣候區,深居內陸,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
青藏地區位于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海拔高,氣候寒冷
學后記: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不同類型的區域。同一地理區域,可能同時兼有多種“身份”。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我國可以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青藏地區、西北地區四大地理區域。關于區域地理方面的知識,由于學生剛剛接觸,在學習方法和學習思路上還比較陌生,因此在課堂上,不僅讓學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區域類型,還要注意學習方法的培養。讓學生能夠讀圖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植被等方面的特點,最終達到愛學地理、會學地理、活學地理的教學目的。
讀圖5.4“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首先要通過界線A、界線B、界線C的具體分布,明確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界線A是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界線B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把界線C說為青藏地區與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效果會更好,學生對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更加明了清晰。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對教學內容選擇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教學方法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就會有學習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積極充當學生的“向導” ——把學生引向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的向導,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在主動學習中,學生自能樂學、善學。在教學中,對于西北和青藏地區的自然特色、氣候特色、產業特色、人文特色及資源特色這些基礎知識,我改變了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做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地理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地形類型齊全,山區面積廣大。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地形類型齊全,山區面積廣大》選自人教版(20xx版)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地形和地勢》這一節中的第一個框題。中國的地形特征是學生在掌握了我國國土的基本特點,了解基本國情后,認識中國自然環境的重要一步。同時與將要學習的氣候、水文等關系密切,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首先是以圖文的形式介紹了我國五種地形類型,引出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的特征。其次用文字、地形圖呈現我國山脈分布規律和主要地形區。學好本節能幫助對我國自然環境有初步感受,也能為今后學習自然地理打下基礎。
二、說學情
【過渡句】授課過程中需要關注自己的授課對象,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具有以下特點:
通過七年級的地理學習,初一學生對初中地理新課程的學習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學生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讀圖分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本部分的學習,學生已經對知識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針對本部分地形特征來說,我會采用直觀式教學的方式,以地圖為基礎,從學生的能力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結合中國地形圖,歸納我國地形特征,并能解釋地形與當地人類活動的關系。
2.通過多種途徑歸納我國的地形特征,提升歸納總結能力。
3.增加對我國國情的了解,樹立因地制宜的理念,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點以及教材內容。
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我國的`地形特征,我國地形特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地圖法、小組討論法、談話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巧妙的導入,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我將采用多媒體導入的方式。上課伊始呈現《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提問學生:是否還記得這是一幅什么圖?什么又是地形?學生回答后追問:地形的類型有哪些?我國的地形又有什么特征呢?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導入今天的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1.地形類型齊全
首先我會展示《中國的地形》圖,引導學生讀圖并思考:我國主要的地形類型有哪些?我國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學生通過讀圖能夠說出我國主要地形類型齊全,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
然后我會組織學生在地圖冊上對應的《中國地形圖》中,用不同顏色的水彩筆描畫不同走向的山脈,并嘗試分類識記。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我國山脈的主要走向有: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
最后我會引導學生將近似東西和南北走向的山脈連起來,構成網格圖,并找出主要山脈兩側的地形區。從而明確縱橫交錯的山脈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在山脈構成的“網格”中,鑲嵌著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
【設計意圖】中國的山脈和地形,學生已有一定了解,可以設置“山脈位置畫一畫”的游戲去呈現這部分的知識點,且該部分知識為本節內容重難點,結合中國地形圖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更好地識記中國的山脈。
五種常見的地形類型我國都有,但每種地形的占比是一樣的嗎?從而引入下一個知識點的講解。
2.山區面積廣大
我會先組織學生猜想:我國哪種地形類型占比最高?學生自由交流,暢所欲言。然后我會展示《中國各類地形面積比例》圖,引導學生讀圖,并思考:我國以哪類地形為主?學生通過讀圖不難得出我國地形主要以山地為主。最后我會進行補充:通常把山地、丘陵,連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據統計,我國山區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故而山區面積廣大。
3.地形與人類活動
首先我會組織學生結合教材閱讀材料,以地理興趣小組為單位,5分鐘時間討論:我國的地形對我國居民的生產與生活有何影響?在學生小組討論時,我會進行巡視指導,指導學生可以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然后由小組派代表發言,并給予學生鼓勵性評價。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可以進行多種經營,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國山區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資源不足,山區在發展林業、牧業、旅游業、采礦業等方面往往具有優勢。我們在對地形進行利用的時候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開發。
【設計意圖】本部分是本節內容的重難點,小組討論的形式可以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集思廣益,也能夠鍛煉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和能力。
環節三:鞏固提高
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山脈和地形的位置。在新課教學完之后,我會設置一個“我說你指”的游戲,學生一個說山脈或地形名稱,另一個指出在地圖中相應位置。
環節四:小結作業
在課堂結束前,我會和學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
并布置以下作業:搜集資料了解我國山區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以此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地理說課稿 篇4
一、本課題提出的思路
此次出課正趕上高一地理總復習期間,第二輪綜合復習基本,馬上就要會考了,在會考考綱中有明顯的規定,讀圖分析題占30分,以中等難度為主,屬于知識的靈活運用。有必要將學生掌握得并不太好的內容綜合復習一下,特制定了本課題。知識點涉及地圖的定向、等值線圖的判讀、日照圖的判讀、氣候類型圖的判讀等。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直觀手段進行教學,不但容量大,而且效果好。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節課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讀圖,地圖的定向屬于初中地理的內容,但有不少學生并沒有完全掌握,另外這部分知識也是地理學科學習的基礎知識,有必要進行復習,日照圖的判讀,是高中地理上冊中難度較大的部分,也是每次考試必有的內容,可以充分考察學生對第一單元的掌握情況。會考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判讀等壓線圖,在圖上判斷高、低壓中心;空氣運動方向;風力大小;天氣狀況等。氣候類型圖的判讀也是會考的考點之一。因此,我將日照圖的判讀和等值線圖的判讀及氣候類型圖的判讀定為本課的重點;將等壓線圖的判讀和日照圖的判讀定為本課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與方法
由于是專題復習課,應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要說的話留給學生說,教師在此過程中起“導”的作用,并且要把學生的話概括起來,形成方法。通過練習,及時鞏固,加深印象。
(一)地圖的定向
采用三個練習題,讓學生總地圖定向的方法,教師及時總,概括出地圖定向的基本方法:一般地圖,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要根據指向標定向;有經緯網的地圖,要根據經緯網定向,同一條經線表示南北方向,同一條緯線表示東西方法。
(二)日照圖的判讀
是地理教學中的難點,利用本人依自己思路制作的課件,講清日照圖的類型,然后讓學生判斷各種日照圖中的.晨昏線、地方時、正午太陽高度、晝長情況,最后總出日照圖的讀圖要點:晨昏線的判斷依地球自轉而定,地方時的判斷應在赤道上進行(日出6時,日落18時),正午太陽高度的判定應掌握計算的方法。晝長情況應看該點緯線的晝夜分布狀況。通過練習及時鞏固,提高效率。
(三)等值線圖的判讀
從等高線入手,帶出等壓線,重點落在等壓線圖的判讀上,引導學生判斷高、低壓中心、天氣狀況、風向和風力的大小;溫帶氣旋中鋒面的判斷及鋒面天氣的判斷。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已有的基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多參與,多說多寫多做。
(四)氣候類型圖的判讀
氣候類型圖的判讀應抓住基礎知識,氣候類型的分類和特點。具體區分時應掌握依據氣溫和降水兩個要素。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判斷,然后總方法,輔以練習。
四、題外話
這是一節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研究課,我覺得應該通過一節課的教學,及時將素材積累起來,形成備課素材庫,以備后用。同一學科應制作本學科的網頁,收集各單元、各章節的素材,積累起來,形成一種共享資源。同時,為本課題的題做好準備工作。
地理說課稿 篇5
一、教學目標
本章教材對應《地理課程標準》中的以下要求:
1、認識世界地區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
2、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教材在整個區域地理教學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我們可以把教學目標作進一步的細化,提出更具體的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
1、記住世界前六位的國家及輪廓
2、記住世界人口超億的前十個國家
3、理解世界各國的政治及經濟劃分類別
4、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5、運用地圖指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6、用實例說出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7、能用實例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分析材料,結合課本知識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2、通過圖片和材料,深入了解課本知識,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嘗試體驗式的教學,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3、通過識讀世界政區分布圖,提高閱讀地圖的能力,學會使用柱狀圖及扇形統計圖,從而提高分析統計圖表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懂得正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明確一個國家的主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國家無論大小都一律平等,樹立世界各國平等相處,求得共同進步與發展的觀念;理解改革開放與發展國際合作的關系。
二、教學內容解析
這一章是七年級上冊的最后一章,前四章介紹了地理基礎知識,了解了世界的自然環境特征,居民與聚落的情況,但世界各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整個世界是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的,最后一章首先介紹了世界的國家和地區,了解它們的差異,最終是要尋求更好的合作。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這一章也是為學好世界地理打好基礎。
本課由國家與地區,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國際合作三部分組成。
第一框題“國家和地區”,首先教材通過對不同國家間在面積、人口政治制度等方面進行比較,使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各國家,地區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第二框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其中國家間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是本課中讓學生認識了解的重點,象邊界與領土間問題一樣這樣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已經成為世界上許多予盾與沖突的根源。
第三框題“國際合作”,這部分內容中首先學生了解到和平發展是當今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但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各國家在廣泛的領域開展合作。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到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懂得國際的價值。
樹立學生的全球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是本課的重點。
國際組織是國際合作的重要形式,其作用是協調成員間的活動,隨著國際合作的深入國際組織的作用日益重要,但國際組織在國際中的作用,特別是聯合國在國際合作中所發揮的作用是學生掌握本課內容的難點,了解中國具有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學習重點:
領土的概念;世界主要國家的分布;世界主要國際組織
四、學習難點:
國界線的劃定及國界糾紛;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五、教學過程展開
[新課引入]
同學之間會不會產生矛盾?國與國之間呢?我們班有50多個同學,人數少會產生矛盾、紛爭。世界這么大,有多少國家和地區?她們分布在世界的什么地方?
[學生回答]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其余各大洲。
[分組討論]世界各國之間有什么不同?教師肯定學生的討論結果,并進一步講解。
(板書)一、國家和地區
1、國與國的差別:
面積大小
人口多少
政治制度
經濟發展程度
[投影] “世界政治地圖”,你能在地圖上找出面積比較大的國家嗎?
(學生)學生看圖,在老師的'引導下一一指出面積前六位的國家。
[投影]“世界上面積位于前六位的國家輪廓圖”,以上幾個國家各屬于哪個洲?
[提問]有面積“大”國,就會有面積“小”國。你能在世界政治地圖上找出幾個面積比較小的國家嗎?
(學生)學生說不出,老師在投影幕上展示,并做簡單介紹。
(提問)請同學們認真看“世界政治地圖”,看看在俄羅斯境內那條紅色的界線是什么界線?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大洲與大洲的分界線。說明俄羅斯的國土跨了亞洲、歐洲兩大洲。
(提問)除俄羅斯外,世界上還有哪些國家也是一國跨兩洲的嗎?引導學生完成書P87活動1。
(學生)
(承轉)有國家就會有國界。
[提問]什么是國界線?一個國家的領土包括哪幾部分?我國政府宣布的我國領海寬度為多少海里?劃分國界線有什么重要意義?(自讀課本后回答)
(板書)2、國界
國界是本國與鄰國之間的界線。國界線以內的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1958年,我國政府宣布的我國領海寬度為12海里。因此,國界確定了一個國家行使主權的管轄范圍,一個國家的領土是不允許別國侵犯的。
[讀圖]閱讀教材中“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國界線”、“埃及和蘇丹、利比亞之間的國界線”圖。
[討論]美國與加拿大,法國和西班牙,埃及和蘇丹、利比亞分別是以什么劃定國界的?
[歸納]美、加兩國東段邊界以湖泊中心為界。法國和西班牙則以比利牛斯山為界,埃及和蘇丹則以緯線為界,埃及和利比亞以經線為界。還有一些國界線是根據民族、語言、宗教、歷史、社會政治等原因來劃定的,如我國與俄羅斯東段的邊界是根據中俄雙方簽定的《尼布楚條約》確立下來的。一般來說,兩國的陸上邊界線往往設立界碑、界墻、柵欄、哨所等作為邊界的標志。出示“中國與巴基斯坦國界線上的界碑”圖。
[講述]由于國界線是確定一個國家領土范圍的依據,因此,邊界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處理不當極易引起國家的糾紛,甚至引發戰爭。
我國政府一貫主張用和平談判的方法,協商解決邊界爭端,反對用武力和強權單方改變國界。
(承轉)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國是哪幾個國家嗎?
[指導讀圖]讀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柱狀統計圖。教師講解橫縱坐標的選擇和基本畫法,學生讀出主要國家的人口數字,對照《世界政區地圖》找出上述國家所在大洲,并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哪個洲這些國家最多。
[教師總結]世界上,人口1億以上的國家有10個,亞洲占6個,并且它們教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對照世界人口的分布圖可以看到,亞洲東部和南部正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講述]此外,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樣,當今世界上主要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
[總結]目前全球共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用歌訣來把握:
世界國家一百八,面積俄加中最大,
領陸領水和領空,兩邦之間國界劃。
政治制度分社資,多數國家不發達;
國際交往要平等,五項原則維護它。
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讀圖)“羅斯一家的照片”和“納米亞的照片”,知道在不同國家人們的生活狀況不一樣。
(投影)埃塞俄比亞、印度、德國、美國四個國家在經濟、教育、居民生活上的差異
過渡到:世界各國按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讀圖]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和工農業總產值比較圖。
[提問]這兩幅圖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是發達國家的3倍多,而發展中國家的工農業產值卻僅是發達國家的1/5,說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極大的差距。
(討論)為什么發展中國家主要集中分布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二戰前,廣大的亞、非、拉地區是英、法、美、日等國的殖民地,長期的殖民統治,使這些地區經濟無法發展。二戰后,由于殖民地人民的不懈斗爭,紛紛宣布獨立發展本國經濟。
(討論)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落后的原因?⑴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長期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剝削,大量資源被掠奪,導致其產品種類單一、經濟發展滯后、人民生活貧困。
⑵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不平等。
(提問)什么是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
學生討論后,教師補充歸納: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所以人們常用一個“北”字概括發達國家的分布大勢;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所以常用一個“南”字來表示發展中國家的分布大勢,因此國際上也把這種經濟差異說成是“南北之差”。 “南北對話”就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有關經濟、政治等方面共同問題的商談;而“南南合作”則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三、國際合作
(1)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2)閱讀材料,了解世界重要的國際組織;
(3)了解世界最大的國際組織的概況;
(4)了解國際合作涉及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
[歸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是不平等的。發展中國家仍受到發達國家的控制和剝削,通過 “南北對話”,以達到改革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使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符合公平合理和互利的原則,以利于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同時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也是發展中國家謀求共同發展所不可缺少的。
【地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地理說課稿范文 地理說課稿模板04-20
地理說課稿05-14
地理說課稿09-07
地理說課稿模板06-07
初中地理說課稿10-19
地理《巴西》說課稿06-19
初中地理說課稿07-04
地理說課稿范文02-23
初中地理說課稿05-15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