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紹文簡介及詞作鑒賞
《酹江月·淮城感興》全詞以設問句提出問題,以生動的比喻闡明問題,以回旋往復的曲調表達感情,詞意揚抑交替,加強了藝術感染力。下面是張紹文簡介及詞作鑒賞,歡迎參考!
生平簡介
張紹文(生卒年不詳)字庶成,潤州(今江蘇鎮江)人。張榘之子。《江湖后集》卷一四載其詞四首。
●酹江月·淮城感興
張紹文
舉杯呼月,問神京何在?
淮山隱隱。
撫劍頻看勛業事,惟有孤忠挺挺。
宮闕腥膻,衣冠淪沒,天地憑誰整?
一枰棋壞,救時著數宜緊。
雖是幕府文書,玉關烽火,暫送平安信。
滿地干戈猶未戢,畢竟中原誰定?
便欲凌空,飄然直上,拂拭山河影。
倚風長嘯,夜深霜露凄冷。
此詞寫出作者面對國勢危殆,感到無限悲憤哀傷的情懷。其時正值蒙古滅金后,大舉攻宋之際。作者正住在兩淮,眼前目見蒙軍的,咄咄逼人之勢,身后則是南宋朝廷的腐朽敗落,不禁慨然傷懷,寫下這首詞,以抒胸臆。
《酹江月》即《念奴嬌》,音節高亢滿懷激情,適宜抒寫豪邁悲壯和惆悵的感情。圍繞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負,開篇三個問句,落筆不凡。作者舉杯高聲問高懸的明月,“神京何在?”問月的舉動本身已充分表現了作者無人傾訴的壓抑的心情,神京指北宋故都汴京,自徽、欽被俘死在異域之后,多年來和戰紛紜,至今仍是故土久違。在高問“神京何在”這種高亢激昂的句子之后接上“淮山隱隱”,凄涼迷惘之情,深寓于凄迷之景。“撫劍頻看勛業事,惟有孤忠挺挺”。用“頻看”與“惟有”突出問題的嚴重性及作者的急迫心情。詞的第一小段就表現出了語氣急促和詞意的起伏跌宕,自汴京失守后中原故土衣冠文物蕩然無存,面對占領者肆意搶奪與殘暴行經,作者悲憤填膺,發出大義凜然的一聲高問:“天地憑誰整?”此句一出,詞的意境升高,作者的這個“誰”,是包括自己在內的千千萬萬愛國志士。作者清醒地認識到時局敗壞,危機四伏,大有一發而不可收和拾之勢。所以,他大聲疾呼:“一枰棋壞,救時著數宜緊。”將岌岌可危的時局比作形勢不妙的棋局。人們知道,棋局不好,必須出“手筋”,出“勝負手”,絲毫不容懈怠。這一比喻極為鮮明逼真生動,是對當朝者茍且偷安,醉生夢死的當頭斥責。
詞的上片用“問神京何在?”“天地憑誰整?”將政治形勢與面臨的任務擺出,并以救棋局為例生動地說明應采取補救措施。下片則針對現狀中存在的問題,發出第三問:“畢竟中原誰定?”同時,表明自己的態度與痛苦、愁悶之情。“幕府文書”,指前方軍事長官所發出的公文:“玉關烽火”,代指前線軍中的消息。現在雖都“暫送平安信”,前方暫告平安無事,但戰亂未停,占事未休,蒙古人正在窺伺江南,這種平靜安寧只是一種假象,是火山爆發前的安寧。然而,當朝權貴不理睬收復失地的主張,不招用抗戰人才,卻在壓抑民氣,因此,作者在“滿地干戈猶未戢”之后發出“畢竟中原誰定”之問,其聲頗帶悲涼氣氛,表現了一個愛國者為國家生死存亡的憂愁,同時,也暗含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感。表面上,“畢竟中原誰定”一句與上片的“天地憑誰整”文義略同,但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天地憑誰整”基礎上的詞意遞進,同時加深思想感情。“便欲凌空,飄然直上,拂拭山河影”。這里作者借拂拭月亮表現澄清中原和重整河山的強烈愿望。“倚風長嘯,夜深霜露凄冷”為最后兩句,改換角度,表現作者憤激滿胸的情懷。盡管作者幻想“飄然直上”,去掃除黑暗,但無法擺脫污濁可憎的現實的約束。由于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不可調和,不禁使人抑郁難耐,迸發的感情受到壓抑,于是“倚風長嘯”,傾吐悲憤怨氣。“夜深霜露凄緊”則透露出嚴酷的時代氛圍。結尾仍是扣人心弦發人深省的。
這首詞以詞格來寫政事,以設問句提出問題,以比喻句闡明問題,文字樸素,不崇雕琢,但卻簡潔明快,氣韻豪邁飄逸。詞的寫作,作者不采用大起大落的筆勢,而是以回旋往復的曲調來表現抑揚相錯的情感,節奏舒緩卻意味雋永。
詞牌知識:“酹江月” 是詞牌名,又名《念奴嬌》《百字令》《大江東去》《湘月》等。得名于唐代天寶年間一位名叫念奴的歌伎。此詞牌的作品多豪邁奔放,適宜抒發豪情壯志或深沉感慨,在蘇軾、張孝祥、胡世將等眾多詞人筆下,誕生了諸多經典之作,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張孝祥的《念奴嬌過洞庭》 、胡世將的《酹江月秋夕興元使院作用東坡赤壁韻》等。其格律一般為雙調一百字,前后段各十句、四仄韻。張紹文的這首《酹江月淮城感興》也遵循了該詞牌的基本格律規范,通過平仄協調的文字,營造出抑揚頓挫的韻律美感,讀來朗朗上口,有助于情感的抒發與表達。
創作背景:南宋時期,國家面臨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邊境戰事頻繁,中原大片土地淪陷。詞人張紹文身處這樣動蕩不安的時代,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內心充滿了憂慮與悲憤。當他身處淮城時,淮城作為南宋防御北方的重要區域,戰略地位顯著,其周邊的局勢更能讓人體會到國家的危亡。在這樣的情境下,張紹文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詞,以抒發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以及渴望恢復中原的強烈愿望 。
內容解讀
上闋:開篇 “舉杯呼月,問神京何在?淮山隱隱”,詞人舉起酒杯呼喚明月,詢問那北宋故都汴京如今在何方,映入眼簾的只有隱隱約約的淮山。這一問,點明了詞人對淪陷國土的深切關注,借 “問月” 這一極具浪漫色彩的舉動,將內心的迷茫與惆悵展現得淋漓盡致,而 “淮山隱隱” 的景象,不僅營造出一種朦朧、悠遠的氛圍,也暗示了收復失地的道路充滿艱難險阻。“撫劍頻看勛業事,惟有孤忠挺挺”,詞人撫摸著寶劍,頻繁地思索著建功立業之事,然而在這動蕩的時局中,唯有自己的一片孤忠堅定不移。一個 “頻” 字,生動地表現出詞人對國家命運的憂心忡忡,以及渴望有所作為的急切心情。“宮闕腥膻,衣冠淪沒,天地憑誰整?” 則是直接控訴了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致使皇宮被占,中原傳統的衣冠制度遭到破壞,大好天地陷入混亂,究竟又有誰能來整頓乾坤呢?一連串的反問,語氣強烈,深刻地表達出詞人對國家淪陷、山河破碎的痛心疾首,以及對救國救民之人的熱切期盼。“一枰棋壞,救時著數宜緊”,將國家局勢比作一盤棋,如今這盤棋已經被下壞,局勢危急,挽救時局的策略刻不容緩。此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說明了當時南宋面臨的嚴峻形勢,強調了采取緊急措施拯救國家的緊迫性 。
下闋:“雖是幕府文書,玉關烽火,暫送平安信”,盡管幕府傳來軍中文書,邊關烽火也暫時傳來平安的消息,但這只是暫時的安寧。“滿地干戈猶未戢,畢竟中原誰定?” 戰爭仍在四處蔓延,尚未平息,詞人不禁發問,究竟誰能平定中原,恢復國家的統一呢?這一疑問,既表達了詞人對戰爭局勢的擔憂,也反映出他對國家前途的迷茫。“便欲凌空,飄然直上,拂拭山河影”,詞人此時情緒激昂,幻想自己能夠凌空而起,直上云霄,去拂拭那被戰亂籠罩的山河,使其恢復往日的清明。這一想象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展現出詞人雖身處困境,卻依然懷揣著遠大的抱負與理想,渴望能夠親自為國家的復興貢獻力量。“倚風長嘯,夜深霜露凄冷”,最后,詞人在深夜中倚靠著風,發出長長的嘯聲,此時夜深人靜,霜露寒冷,更加烘托出詞人內心的孤獨與凄涼。這一結尾,情景交融,以景語寫情語,將詞人壯志難酬的悲憤與無奈,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都融入到這凄冷的夜景之中,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回味空間 。
藝術特色
抒情方式:整首詞采用了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相結合的方式。如 “宮闕腥膻,衣冠淪沒,天地憑誰整?”“滿地干戈猶未戢,畢竟中原誰定?” 等句,直接抒發了詞人對國家淪陷、戰亂不止的悲痛與憂慮之情,情感濃烈而直接。同時,詞人又通過對 “淮山隱隱”“夜深霜露凄冷” 等景物的描寫,以及 “舉杯呼月”“倚風長嘯” 等動作的刻畫,間接地表達了內心的情感,使情感的抒發更加委婉含蓄,富有韻味 。
修辭手法: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 “一枰棋壞,救時著數宜緊”,將國家局勢比作一盤棋,生動形象地展現出南宋局勢的嚴峻,通俗易懂又發人深省。此外,詞中還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如 “天地憑誰整?”“畢竟中原誰定?” 等句,加強了語氣,強調了詞人內心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思考與共鳴 。
風格特點:這首詞風格沉郁悲壯。從詞中對國家淪陷、戰爭頻仍的描寫,以及詞人渴望恢復中原卻又壯志難酬的情感抒發,可以感受到一種深沉的郁憤之氣。同時,詞人在詞中展現出的豪情壯志,如 “便欲凌空,飄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又為詞作增添了悲壯的色彩,使整首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
【張紹文簡介及詞作鑒賞】相關文章:
吳文英的詞作鑒賞10-28
《解連環·孤雁》張炎詞作鑒賞09-30
吳文英《鶯啼序》詞作鑒賞06-10
關于《秋蕊香》張耒詞作鑒賞08-03
《瑞鶴仙》吳文英詞作鑒賞08-19
黃庭堅詞作鑒賞11-05
辛棄疾的詞作鑒賞09-28
劉過沁園春張路分秋閱詞作鑒賞12-02
晏殊詞作鑒賞06-28
沁園春辛棄疾詞作鑒賞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