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典故吧,要準確理解有關典故的正確含義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錯,用偏,產生笑話,影響意思表達,還苦于找不到優秀的典故?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成語典故,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成語典故1
典源出處:《楚辭》屈原 《九章·哀郢》:“凌陽侯之泛濫兮,忽翱翔之焉薄。”王逸注:“陽侯,大波之神。”《淮南子·覽冥訓》:“武王伐紂,渡于孟津陽侯之波,逆流而擊,疾風晦冥,人馬不相見。”高誘注:“陽侯,陵陽國侯也。 其國近水, (ni) 水而死。其神能為大波,有所傷害,因謂之陽侯之波。”
釋義用法傳說陽侯是古代一諸侯,溺死于水,化為水神,能興波作浪。后以此典指水神; 或借指風浪。
用典形式
【陽侯】 南朝陳·張正見:“何言沉璧處,千載偶陽侯。”唐·韓愈:“路暗執屏翳,波驚戳陽侯。”唐·王轂:“五岳翠干云彩滅,陽侯海底愁波竭。”
【波神】 唐·元稹:“織女云橋 斷,波神玉貌融。”
【陽侯伏】 清·納蘭性德:“江清馮夷俯,海靜陽侯伏。”
【陽侯波】 金·元好問:“我欲橫江斗蛟鼉,萬弩迸射陽侯波。”清 ·黃景仁:“中流忽然怒飆作,天吳駕浪陽侯波。”
【傲陽侯】 唐·李白:“謔浪掉海客,喧呼傲陽侯。”宋 ·黃庭堅:“今日伐鼓出,棹歌傲陽侯。”
【鼓波陽侯】 唐 ·白居易:“噴風激飛廉,鼓波怒陽侯。”
成語典故2
漢王數羽曰:“夫為人臣為殺其主,殺其已降,為政不平,主約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罪十也。”
釋義“逆”,叛逆,“無道”指不合封建理法。這剛成語的多指封建專制者對起來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意為罪大惡極。“大逆無邊”也稱“大逆不道”。
故事:秦朝滅亡以后,劉邦和項羽展開了長達五年的楚漢戰爭。有—天項羽在陣前向劉邦喊話,要與他決一雌雄。劉邦回答說:“我開始與你都受命于楚懷王,約定先定關中的'為王。但是我先定關中后你卻負約,讓我到巴蜀去當漢王。這是你第一條罪狀。你在去救援趙軍途中,殺死上將軍宋義,自稱上將軍,這是你第二條罪狀。你違抗懷王命令,擅自劫持各諸侯的兵馬人員,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接著,劉邦又揭露項羽燒毀秦宮、掘開秦皇墳墓,搜刮財物,殺死投降的秦王子嬰,活埋二十萬秦國百姓,殺害義帝等罪狀。在講到第十條罪狀時,劉邦說:“你作為臣子而殺死君王,又殺害已經投降的人,為政不平,對訂立的約定不講信義,為天下所不容,屬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條大罪,我興仁義之兵來討你這個逆賊,你還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戰!”
成語典故3
出爾反爾(chū ěr fǎn ěr)。
爾:你。反:同“返”;回。反爾:意謂你怎樣對待人家,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復無常,說話不算數。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然而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并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后,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孟子最后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并且愿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成語典故4
典源出處
《左傳 ·襄公十八年》:“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多死聲。楚必無功。’”杜預注:“歌者吹律以詠八風,南風音微,故曰不競也。師曠唯歌南北風者,聽晉、楚之強弱。”
釋義用法
春秋時楚軍攻打晉國,楚在晉的`南面,晉國樂師師曠歌南北風以占楚、晉的強弱,南風聲音低弱,與律不合,所以稱不競,指士氣低沉,無戰斗力。后以此典形容衰弱不振; 或對立的 一方有不利、失敗的趨勢。
用典形式
【南競】 清·趙翼:“關門風靜無南競,戎索星低欲北流。”
【北風競】 宋·蘇軾:“行看北風競,來救南國蹙。”
【師曠審音】 清·吳偉業:“師曠審音吹不競,鐘儀懷土操誰傳。”
【誤競南風】 唐·杜甫:“此鄉之人器量窄,誤競南風疏北客。”
【南風不競】 唐 ·賈至:“南風不競多死聲,鼓臥旗折黃云橫。”清 ·吳偉業:“南風不競君知否,抉眼胥門看入吳。”清·張尚瑗:“南風不競自天道,嗟哉豎子時無雄。”
【南風多死聲】 北周 ·庾信:“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
成語典故5
成語名稱:越俎代庖
成語拼音:yuè zǔ dài páo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包辦。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聯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越:越過;俎:盛放祭品的器皿;庖:廚師。比喻越權辦事或包辦代替。
成語來源:戰國·宋·莊周《莊子·逍遙游》:“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成語造句:郭沫若《天地玄黃·兵不管秀才》:“秀才還不便越俎代庖,軍人理應少管閑事。”
越俎代庖的成語故事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傳說中,有一位杰出的領袖叫唐堯。在唐堯的.領導下,人民安居樂業。可是唐堯很謙虛,當他聽說隱士許由很有才能的時候,就想把領導權讓給許由。唐堯對許由說:“日月出來之后還不熄滅燭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來,不是太沒有意義了嗎?及時雨普降之后還去灌溉,對于潤澤禾苗不是徒勞嗎?您如果擔任領袖,一定會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著這個位置還有什么意思呢?我覺得很慚愧,請允許我把天下交給您來治理。”,許由說:“您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來代替你,不是沽名釣譽嗎?我現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虛名干什么?鷦鷯在森林里筑巢,也不過占一棵樹枝;鼴鼠喝黃河里的水,不過喝飽自己的肚皮。天下對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廚師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
越字開頭的成語
越俎代庖
包含有越字的成語
越俎代庖 吳越同舟 不敢越雷
成語典故6
典源出處
《尚書 ·武成》:“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于豐。乃偃武修文。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釋義用法
周武王滅商后,把馬放到華山腳下,把牛放到桃林的田野上,表示以后不再乘用打仗了。后以此典表示戰爭消弭,天下太平。
用典形式
【華山歸】 清·吳元龍:“身閑早得華山歸,害去詎勞襄野牧。”
【桃塞馬】 清·顧炎武:“未歸桃塞馬,終負魯陽戈。”
【散馬日】 唐·杜審言:“山追散馬日,水憶釣魚人。”
【散馬牛】 隋·煬帝:“方當銷鋒散馬牛,旋師宴鎬京。”
【歸馬華山】 唐·杜甫:“大君先息戰,歸馬華山陽。”
【華山歸馬】 唐·張碧:“愿得華山之下長歸馬,野田無復堆冤者。”元·耶律楚材:“誰識華山歸馬日,易于渭水釣魚時。”
【歸放華山陽】 清 ·高士奇:“功成偃武海宇泰,會須歸放華山陽。”
成語典故7
篳: 通“蓽”,柴。路: 同“輅”,即大車。藍縷: 破衣。原意是指楚國的先君坐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蚡(fén)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不可謂驕。”
春秋時期,諸侯之間混戰不休,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兵攻打鄭國。鄭國派遣使臣到晉國求援,說楚軍驕傲、無戒備,晉、鄭兩家聯合起來攻楚,楚軍必敗。晉軍中出現了兩種意見: 同意者支持出兵,認為打敗楚國懾服鄭國,就在此一戰了。反對者卻說,楚莊王滅掉庸國后,常常提醒人民要警惕外來侵略者,并以楚國的先君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事跡來訓導民眾;同時還用“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勸誡軍民。所以沒有理由認為楚國驕傲、放松了戒備。反對者的意見雖然很有道理,但是沒有被采納。最后晉國出兵,被楚軍打得大敗。不久,楚國成為中原的霸主,晉國的實力大大削弱。
后人以“篳路藍縷”來形容創業艱難,教育人們建設國家要有艱苦奮斗的精神。
成語典故8
【成語】挑肥揀瘦
【讀音】tiāo fei jiǎn shou
【釋義】挑、揀:選擇;肥:肥肉;瘦:瘦肉。比喻挑挑揀揀,光要對自己有利的。
【成語出處】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像娘這樣費心,還不討他說個是,只要揀精揀肥,我也犯不著要效他這個勞。◎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一百二十六回 :這和尚必是買十個錢的肉,挑肥揀瘦。
【近義詞】挑三揀四、拈輕怕重
【反義詞】先人后己、舍己為人、慌不擇路、狼吞虎咽、貧不擇妻、寒不擇衣
【成語典故】遠在東漢劉秀時期,光武帝劉秀曾在都城建立了太學,這座太學即位于洛陽開陽門南5里遠的地方。當時,在太學里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揀瘦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太學里,有位教學博士,姓甄名宇,很有學問。有一年臘月三十,光武帝劉秀下詔賞賜太學里的教學博士們每人一只羊,讓太學高高興興地歡度春節,可當羊趕到太學大院后,卻出現了問題。原來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學博士們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沒有商量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好辦法。這時,甄宇站起來說道:我們都是教學博士,為人師表,不能斤斤計較,挑肥揀瘦!說罷,他便從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來,徑直牽了去。這下,大家不再爭論,你謙我讓,很快就分完了這群羊,各自高高興興的回家去了。這段讓羊的佳話傳了出去,洛陽城里的人無不贊揚甄宇,還給他起了個帶有敬意的別號瘦羊博士。從此,挑肥揀瘦這個成語也就傳開來了。
成語典故9
語出唐·杜甫《春日憶李白》一詩:“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詩的大意是: 李白的詩無敵于天下,飄然的情思是多么地卓爾不群。詩意的清新可以趕上庾信(南北朝詩人,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世稱“庾開府”),風格的俊逸則比得過鮑照(南北朝詩人,曾任“前軍參軍”,稱“鮑參軍”)。渭北春天的.花和樹使我想起了遠在江東的他,他望著西天的晚霞也該想起我了吧?(當時李白在江東一帶,杜甫住在長安,即今西安,在渭水的北方。)什么時候能再見面喝上一杯酒,一邊細細談論詩文呢?
杜甫緣何要作這首詩呢?原來李白和杜甫這兩位大詩人,青年時代即齊名,韓愈有詩稱:“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唐玄宗天寶初年,他倆曾在山東一同游覽吟詠,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分別以后,互相懷念的心情便常常表現在他們的詩作中。杜甫的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的。
由于杜甫的這首詩,后來“春樹暮云”一語便常用來表示懷念遠方的朋友或指朋友間思念情深。
又作“暮云春樹”。
成語典故10
方寸之地
徐庶是三國時劉備的軍師。他多謀善斷,料事如神,深得劉備的信賴。
一次,徐庶識破“八門金鎖陣”,大敗曹操官兵。曹操將領曹仁不服輸,深夜起兵去新野劫寨。徐庶早有所料,待曹仁離開樊城時就乘虛而入。結果,樊城失守。曹仁敗退許昌,愧對曹操。曹操說:“劉備必有能人為他策劃!”曹操探得是徐庶,便想把他騙到許昌留在身邊。他們摹仿徐庶母親的筆跡寫信給徐庶。徐庶見信得知老母押在許昌,只好揮淚告別劉備。徐庶說:“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
三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篇四:要言不煩
三國時的魏國有個叫管輅(lù)的人,非常精通占卜之術。他有一個好朋友叫何晏,是個玄學家,精通《老子》《莊子》與《周易》,喜談玄理,是魏晉時清談之士的'領袖人物。西晉人陳壽在《三國志。管輅傳》里記載了他們之間發生的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管輅邀請何晏到家中做客,一起談論《易經》義理,談得非常通透明曉,簡直成了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何晏不由得贊嘆說:“談論陰陽之道,恐怕這世上沒有第二個人能比得過你。”
當時還有個叫鄧飏(yáng)的人也坐在旁邊,他在這方面顯然還是個未入門的人,他此時還是糊里糊涂的,就向管輅問道:“人人都說您精通《易經》,但您剛才談論的時候,卻絲毫沒有涉及《易經》的辭義,這是什么緣故呢?”
話音未落,管輅便應聲答道:“真正精通《易經》的人,是不隨便談論《易經》的。”
聽了這機敏又深奧的話,何晏含著笑說:“這等答復真是太妙了,要言不煩,越是精要的話越不會煩瑣難懂呀。”
成語典故11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給趙王一封信,說愿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趙王跟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量:想把這塊寶玉給秦國,又怕得不到秦國的城,白白受欺騙;想不給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主意拿不定,想找個可以派遣去回復秦國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趙王問:“您根據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繆賢回答說:“我曾經犯有罪過,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攔我說:‘您憑什么知道燕王(會收留您)?’我告訴他,我曾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相會,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愿意交個朋友’,憑這個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藺相如對我說:‘如今趙國強,燕國弱,您又受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結交。現在您竟從趙國逃奔到燕國,燕王害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會把您捆綁起來送回趙國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質上請罪,就能僥幸得到趙王赦免’。我聽從了他的意見,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認為藺相如是個勇士,有智謀,應該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趙王召見藺相如,問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換我的璧,可不可以給他?”藺相如說:“秦國強大,趙國弱小,不能不答應他的要求。”趙王說:“拿走我的璧,不給我城,怎么辦?”藺相如說:“秦王用城換璧而趙國不答應,理虧的是趙國;趙國給秦璧而它不給趙國城,理虧的是秦國。比較這兩種對策,寧可答應秦的請求而讓它負理虧的責任。”趙王問:“可以派誰去呢?”
藺相如回答說:“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著和氏璧出使秦國。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留在秦國;城池不給趙國,我保證完整無缺地把和氏璧帶回趙國。”趙王就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向西進入秦國。 秦王坐在章臺宮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非常高興,把和氏璧傳給妃嬪及侍從人員看,群臣都歡呼“萬歲”。藺相如看出秦王沒有把城酬報給趙國的意思,就上前說:“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給藺相如。
于是,藺相如捧著璧退了幾步站住,背靠著柱子,怒發豎立,像要把帽子頂起來。他對秦王說:“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它強大,想用空話來求和氏璧,補償給趙國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給秦國和氏璧。但是我認為平民之間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騙,何況是大國之間的交往呢!而且因為一塊璧的緣故惹得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不應該。
于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堂上行過叩拜禮,親自拜送了國書。這是為什么?為的是尊重大國的威望而表示敬意。現在我來到秦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宮殿里接見我,禮節顯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將它傳給妃嬪們看,以此來戲弄我。我看大王無意補償給趙國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來。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快要撞擊在柱子上。
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以欺詐的手段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計這種情況,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 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來到,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現在憑借秦國的強大,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么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
秦王和大臣們面面相覷,發出無可奈何的苦笑聲。侍從中有的要拉藺相如離開朝堂加以處治。秦王就說:“現在殺了藺相如,終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斷絕了秦、趙的友好關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難道趙王會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終于在朝廷上接見藺相如,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趙國去了。
藺相如回國以后,趙王認為他是個賢能的大夫,出使到諸侯國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國沒有給趙國城池,趙國也到底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完璧歸趙歷史人物
1、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趙惠文王時,秦強索趙“和氏璧”。他受命攜璧入秦,當廷陳詞力爭,終完璧歸趙。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9年)隨趙王赴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因善于應對,使趙王免遭屈辱,擢為上卿。對趙相廉頗能一再容忍謙讓,使其感悟,成為知交。
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所載,他的生平最重要的事跡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件事件。
2、秦昭襄王(前325年-前251年),一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早年在燕國做人質。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爭位,遂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
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魏冉推薦白起為,先后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昭王聽從魏國人范雎的話,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拜范雎為宰相,改為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勝趙軍。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將,公元前256年又滅亡西周國(此西周不是作為朝代的"西周",而是戰國末期的西周公國),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昭襄王去世,終年有75歲。
基本信息
【拼音】wán bì guī zhào
【釋義】完:完整無缺;璧:古代一種扁圓形的、中間有孔的玉器;趙:趙國;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國送回趙國。后來比喻把原物完好無損地歸還本人。
【近義詞】物歸原主、物歸舊主。
【反義詞】久假不歸、巧取豪奪、橫征暴斂。
完璧歸趙造句
1、可后來因為家務纏身,孩子又小,終究又把辛苦學來的幾個單詞完璧歸趙地還給老師。
2、我的真金項鏈被偷了,在警方的偵查下,項鏈終于完璧歸趙了。
3、一位澳大利亞墨爾本婦女將手提包遺忘在購物車中。包中的現金和首飾共值11萬美元,最終居然完璧歸趙。
4、你放心,你那兩件東西不久就會完璧歸趙。
5、我看他覬覦你那珍珠項鍊已久,如今既弄到手,絕不會完璧歸趙!
6、有各種各樣狀況報告,因為策展人員擔心他們引以為傲的珍品不能完璧歸趙。
7、薛耀青預備把真方單完璧歸趙,以牟取好處。
8、聽著,每個人都注意這輛車一定要完璧歸趙到汽車維修廠的。
9、您的這本書,我看完后一定完璧歸趙,絕不食言。
10、國家博物館的大多數被劫文物都會完璧歸趙。
11、你撿到的棒球手套,既知失主,理當完璧歸趙。
12、他將它完璧歸趙了為什么?
13、這是上回所借的書,如今完壁歸趙,請你查收。
14、今晚我要去約會,權借西裝一穿,明早一定完璧歸趙。
15、我朋友的手機在丟失2小時后就完璧歸趙,而且也沒有為此支付任何費用或酬金。
16、同時哈馬斯也并沒有把以軍士兵吉拉德沙利特完璧歸趙。
17、國家博物館的大多數被劫文物都會完璧歸趙。
18、請放心,不要多久,這兩件東西定會完璧歸趙。此事放在弟身上好啦。
19、我這副手鐲被竊已久,沒想到今日竟被警方找回,得以完璧歸趙。
20、這些影片我看完之后一定會完璧歸趙,請你放心。
21、他在出發前已經許下完璧歸趙的諾言!
成語典故12
且: 暫且,茍且。過一天算一天。原指沒有長遠打算。語出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寒號蟲》。
這是個寓言故事: 五臺山有鳥,名寒號蟲。四足,有肉翅,不能飛,其糞即五靈脂。當盛暑時,文采絢爛,乃自鳴曰:“鳳凰不如我。”比至深冬嚴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
(ku)雛。遂自鳴曰:“得過且過!”大意是: 夏天里,寒號鳥看著自己長著一身多彩絢麗的羽毛,非常得意,天天高唱“鳳凰不如我”,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準備過冬的窩。夏天過去了,秋天也很快過去了,嚴寒的隆冬跟著而來。這時,寒號鳥身上的羽毛脫落了,可并沒有暖和的窩可躲,被凍得渾身發抖,就像那出世不久、羽毛不豐的.雛鳥,蜷縮著,發出無可奈何的凄切聲:“得過且過!”過一天算一天了!故事的結局是: 不久,寒號鳥被凍死在五臺山山石崖縫中。
現在“得過且過”一般用來形容胸無大志、茍且度日或勉強維持生計。
成語典故13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領域相當活躍,名家輩出。當時有一位哲學家、教育學家荀子,其博大的學問、深刻的見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寫有許多散文,《勸學》稱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勸學》篇中,提出不懈地學習可以增長人的才干、改變人的氣質。他特別指出,學習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
荀子說:“只要你不斷地堆積泥土,就能最終堆成高山,風雨就會從山里產生出來;只要你不斷地積聚少量的`水,就一定會形成深淵,那里就會有蛟龍來潛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會養成一種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備圣賢的思想品質也就不難辦到了。
“這里重要的是,絕不能看輕點滴的積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匯積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馬如果只跳一下,連十步的距離都不可能超過;而最劣等的馬如果連續走十天,也能走很遠。后者的成功就在于從不停止前進啊!
“一個人如果懶懶散散,刻幾下木頭就停下來,他連朽木也刻不斷;而如果他發憤圖強,刻而不停的話,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總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斷地、專一地奮斗下去!”
荀子的這些話成為至理名言,一直流傳至今。
◎成語釋義
常用來比喻堅持不懈。鍥:用刀子刻。舍:放棄。
◎故事出處
《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出處譯文
一個人如果懶懶散散,刻幾下木頭就停下來,他連朽木也刻不斷;而如果他發憤圖強,刻而不停的話,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
成語典故14
指不注意生活小事。語出《后漢書》中的.《虞延傳》和《楊政傳》。
《后漢書·虞延傳》說虞延“長八尺六寸,要(同腰)帶十圍,力能扛鼎。性敦樸,不拘小節”。
《后漢書·楊政傳》則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楊政曾向代郡(今山西省陽高地區)范升學習《易經》。后來范升被自己離棄的妻子控告,被關進了監獄。為此,楊政赤裸身體,耳貫羽箭,抱著范升的兒子潛伏道旁,等皇上車子路過時,叩頭大喊: 我師范升先后娶了三個妻子,只有這一個孩子,剛三歲,就要變成孤兒了,請可憐可憐他吧。護衛官擔心楊政這一舉動驚嚇到皇上,舉箭便射。但楊政并不離去。護衛官又用戟戳傷了楊政的胸部,楊政仍不離開,其言辭越發懇切。結果感動了皇上,下詔釋放了范升。楊政因此也名顯四方。《楊政傳》評價楊政:“為人嗜酒,不拘小節,果敢自矜,然篤于義(非常重義氣)。”
成語典故15
宋真宗時,契丹人大規模入侵,一時間危機四伏,宋朝上下人心惶惶。真宗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大臣王欽若說:“契丹兵力雄厚,我們不能和他們正面發生沖突,只有求和,再送上金銀珠寶和美女,契丹一定會退兵的。”宰相寇準反對:“還沒有打,怎么就說著喪氣話?依我看,不如我陪著皇上御駕親征,可以鼓舞士氣,這樣我們一定會打勝的!”真宗采納了寇準的建議,后來果然在澶淵獲得大勝。
王欽若對寇準又嫉妒又恨。一次陪皇上,王欽若趁機對真宗說:“最危險的'是一次將所有的賭本都壓上,這樣可能會輸得精光。上次澶淵之戰,寇準分明是將皇上作為賭本壓上了,絲毫不顧及皇上的安危啊!”真宗聽了這個比喻,立刻勃然大怒,不久便將寇準從宰相貶為陜州知府。
“孤注一擲”是傾其所有,冒險來決一勝負。
【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成語典故06-24
成語典故故事06-05
成語典故亡羊補牢01-24
成語典故熟能生巧01-20
人琴俱亡的成語典故02-24
朝秦暮楚的成語典故05-26
關于成語的典故11-01
(精選)成語典故故事01-10
塞翁失馬成語典故01-12